今天是: 六安市金土地农业科普示范园欢迎您!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企业新闻
企业风采
企业荣誉
领导视察
培训现场
企业成果
推荐品种
农业新闻
菌类种植
市场分析
供求信息
畜禽养殖
水产养殖
家庭农场
致富之路
太空种苗
农药成果
技术中心
推荐技术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食用菌免费培训

  • 免费传授三十多种食用菌高产栽培、固体菌种及液体菌种制作技术、免灭菌生料高产栽培技术……详情>>

北冬虫夏草加盟

  • 免费传授北冬虫夏草高产栽培、液体菌种专利制作技术、现场操作,提供高产秘方及产品回收……详情>>

石斛组培种植技术加盟

  • 石斛具有植物软黄金之称,免费传授霍山米斛等多种石斛的组培快速育苗及高产种植技术,产品回收……详情>>

金线莲育苗种植加盟

  • 金线莲有抗癌等功效,市场好,免费传授台湾,福建等多种金线莲的组培快速育苗及高产种植技术……详情>>

无土瓜果菜种植培训

  • 全无土种植技术原料广,具有投资少,技术容易掌握,高产稳产等优点,可以种植出高品质的食品……详情>>

天麻栽培技术培训

  • 天麻是名贵药材,市场好,栽培效益好,金土地提供最先进的天麻种繁育,高产栽培,产品回收等……详情>>

全日光育苗技术培训

  • 全日光育苗又名非试管快繁育苗,投资少、技术容易掌握,适宜各种瓜果及花卉苗木的快速繁育……详情>>

台湾长桑葚种植技术培训

  • 桑葚又名果桑,是有开发前景的浆果品种,金土地提供二十多个品种的高产种植,果桑酒酿造技术……详情>>

桑黄栽培技术培训

  • 桑黄是目前发现能够直接杀死癌细胞的药用菌,市场前景看好,传授桑黄专利技术及回收产品……详情>>

供应太空种苗

  • 金土地是我国较早从事太空育种单位之一,拥有太空新品种一百多个,其中通过国家审定的十八个……详情>>

坐果灵(果宝520)

  • 果宝系列坐果药具有100%坐果,不受温度及浓度限制,无畸形果发生,节省大量人工,提高效益……详情>>

高效杀菌王

  • 高效杀菌王该产品是金土地研究成功的杀菌新药,所有瓜、果、蔬菜在百分百发病情况下喷一次即可……详情>>
 
 技术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技术中心    
珍稀食用菌栽培技术
编辑:jtdnyw 作者:本站 六安市金土地农业科普示范园


白灵菇栽培技术

一、概述
   白灵菇即白阿魏蘑,又名白灵侧耳、白阿魏侧耳、刺芹侧耳白变色种。白灵菇、白灵蘑、翅鲍菇为商品名。在新疆,因为生于伞形科大型中药材——阿魏的植株上,民间习称天山神菇。白灵菇有几种不同形态。市场上畅销的白灵菇是指菌柄粗短,菌盖特大,形似手掌形的品种。菌柄较长,菌盖偏小的品种,则一般不做为白灵菇经营。
   白灵菇在真菌中的分类地位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南欧、中亚内陆地区春末夏初发生的一种品质极为优良的食用菌品种。法国、德国的真菌学家曾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研究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1958年获得培养菌株,进行了栽培试验。但栽培成绩不够理想。1970年利用在印度北部克什米尔高山上发现的野生菌,第一次在段木上进行栽培。1977年Ferri成功地进行商业性栽培试验。1983年我国新疆生物沙漠土壤研究所采集到白灵菇标本,并进行了训化栽培研究。此后新疆木垒县食用菌开发中心,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对其生态习性,菌种选育和栽培工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栽培奠定了基础。
  白灵菇色泽洁白,味如鲍鱼,质地细腻,久煮不烂,食之脆嫩可口。其蛋白质含量极高,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及矿质无素和微量无素,含有丰富的维素 D,是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因白灵菇风味好,耐贮藏,适于鲜销,上市后很受欢迎,因而售价很高,自1999年以来,白灵菇产品已销往香港、日本、美国等地,市场潜力很大。
 
二、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子实体色泽洁白,单生或丛生,较大。菌盖初期呈扁球状,很快扁平,菌盖直径 5—15厘米,边缘内卷,表面平滑,白色,肉质肥厚,菌褶延生,密集,长短不一,淡黄白色。菌柄侧生或中生,短而粗,在通风不好、光线暗时菌柄偏长,孢子印长方椭圆形,孢子印白色。
(二)生活条件
1、营养 白灵菇为腐生兼寄生性菌类,在自然界主要发生于伞形科大型草本植物如刺芹、阿魏等死亡的茎基和根部,有时也在活的植株上产生。初期栽培时,其栽培原料很狭窄,经过不断地训化和改进,现在可广泛利用棉子壳、木屑、玉米芯、甘蔗渣、麸皮等作为栽培原料栽培。甚至在未经处理的松杉木屑上也能正常生长。
2、水份 白灵菇菌丝和子实体正常生长发育都需要水份。菌丝生长期培养料含 水量以60—70%为宜。白灵菇对干旱有较强的适应性,菇体发生后,在空气极度干燥时,不但表面出现龟裂状斑纹,有时菌盖还会炸裂,但当空气湿度提高时,这种菇体又能恢复正常生长。在实际生产中,为了获得优质商品菇,出菇时的相对湿度应维持在85—95%,不可过低,否则易造成菇蕾萎缩,甚至菌面干燥,不出菇。
3、温度 白灵菇是一种中温偏低型品种。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25—28℃,在35—38℃即停止生长,菇蕾分化温度为0—18℃,以8—13℃为-适宜子实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8—25℃,以13—18℃为-适宜。
4、空气 白灵菇为好气性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和子实体发育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氧气供应,在子实体生长阶段,菇房CO 2 浓度过高,极易产生柄长,盖小的畸形菇,失去应有的商品价值。
5、光照 白灵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在完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会更好。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则需要一定散射光,特别是菇蕾分化阶段散射光刺激尤为重要,其光线需求范围为200—1500勒克斯,但要生产盖大柄短的优质白灵菇,光线必须在800勒克斯以上,
6、PH值 白灵菇菌丝在PH5—11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值5.5—6.5为-适宜。

三、白灵菇的生产实用配方
(一)原材料 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甘蔗渣等都可做为栽培白灵菇的主要原料,生产中为了提高产量,常加入一定量的辅料如麸皮、玉米粉、黄豆粉、尿素、过磷酸钙、碳酸钙和石膏粉等,白灵菇的培养料需充足的营养,适量添加玉米粉,麸皮等可使菌丝生长更加浓密,产量提高,改进品质。
(二)应用配方
1、棉籽壳100千克,玉米粉或麸皮5千克,石膏1—2千克,石灰1—3千克,尿素0.2千克。
2、棉籽壳100千克,麸皮20千克,尿素0.2千克。
3、棉籽壳30—50千克,木屑70千克,麸皮20千克,石膏1千克。
4、木屑40千克,棉籽壳40千克,麸皮10千克,玉米粉8千克,石膏1千克。
5、玉米芯(或甘蔗渣)40千克,棉籽壳40千克,麸皮10千克,玉米粉9千克,石膏1千克。
6、杂木屑50千克,棉籽壳28千克,麸皮20千克,碳酸钙1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
7、杂木屑78千克,麸皮20千克,红糖1千克,碳酸钙1千克。
8、杂木屑75千克,麸皮20千克,黄豆粉0.5千克,玉米粉0.3千克,过磷酸钙1千克,酵母片0.05千克。

四、白灵菇的栽培季节
   在自然气候条件下,以冬季至次年春季栽培较为理想,依白灵菇生产特性,制袋接种时的-高温度规定在 30℃以下-为适宜,当菌丝长满袋时,气温下降,正好利于出菇,切不可接种太晚,以免耽搁出菇季节。

五、栽培方法
   白灵菇的种植到目前为止,必须采用塑料袋栽培,否则菌丝难以正常生长,用发酵料栽培,接种初期菌种能萌发定植,但十几天后菌丝即停止生长。菌丝长满袋后,必须进行后期培养,待到菌丝浓白、营养积累充分才能出菇,否则产量很低,栽培方式可采用立式出菇,覆土出菇,菌墙式出菇等方法。

六、栽培原料处理
   白灵菇菌丝生长慢,分解能力差,常规装好袋即灭菌的熟料栽培方式对白灵菇不太适用。一般采用将原料先发酵,再装袋灭菌的方式,这样处理后的培养料接种后菌种定植快、生长快、感染率低、出菇整齐。发酵方法如下:
   依配方酌情添加原料总量 2—3%的生石灰,将配方中主料铺好,辅料分层撒在主料上,调上适宜水份,将料拌匀,堆成宽1.5米左右,高1—1.5米的长形堆,长短不限。堆料时不能用力拍打,以免造成料堆很结实,透气性差,影响发酵效果。在堆顶上每隔40—50厘米打一排到地的通气孔,每侧打2排通气孔。堆顶覆盖薄膜,堆下部留50cm左右不盖膜,以利透气,也可不盖膜,直接覆盖草帘或稻草,玉米秸等。注意检查料温, 一般建堆第二天,堆温即可上升,检查料表层25厘米以下温度达到60℃以上时,维持12—24小时,即可翻堆,一般翻堆2次,5—6天即可。发酵好的料呈棕褐色、不粘、无酸臭味。发酵期间应检查料的含水量,若水份不足,应在翻料期间及时补充水份,装袋之前调含水量60—65%,掌握“宁干勿湿”的原则,调节酸碱度在6—8之间。

七、装袋灭菌
    塑料袋一般选用质量上乘的聚乙稀塑料袋,一般不采用丙稀袋,规格一般为 17—18×33—35×0.04或17—18×38~42×0.04厘米,装好料后,用塑料扎绳封好袋口。采用常压灭菌,料袋温度达到100℃时维持至少12小时,再闷一夜效果会更好。然后将常压锅打开,将料袋移入接种室接种。

八、接种培养
   接种应在专用的接种室,接种帐或接种箱内,严格按照灭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时料温不能高于 30℃。一般采用两头接种法,一般每瓶(袋)菌种可接料袋15—20袋,接种完毕,应将接好种的袋子移入发菌室或发菌棚,搬动过程应轻拿轻放,以免弄破料袋,造成污染,料袋堆放层数以季节及室温而定,一般堆放3—6层,气温高时,堆放料袋的行距应在0.5米以上,再就是在两层料袋之间放二根光滑的竹杆,以利通风降温。发菌期间室温应维持在25—28℃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下,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干燥,并尽量避光培养。发菌过程中及时倒堆检查菌种成活及污染情况,若袋内有小面积污染,可用克霉灵等杀菌剂注射杀灭,若感染严重应及时捡出清除。同时应注意检查害虫,一旦发现,及时喷洒杀虫剂杀灭,若袋内感染虫害严重,应立即拾出清除。约30—40天,菌丝即可在袋内长满。

九、出菇管理
   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因此时菌丝较弱,不能适应出菇的要求,还应进行约 20—40天的后熟处理,让白灵菇菌袋洁白、菌丝浓密,才能移入出菇棚出菇。后熟时间长短因品种而异,有的菇农若采用不发酵原料直接灭菌方式,后熟期也可缩短。出菇场所可选用一般菇房或室外塑料大棚,出菇方式可分为床式栽培、立体墙式栽培、层架栽培、平面覆土栽培等。

(一)催蕾及蕾期管理
   白灵菇出菇时温度要求严格,必须有低温刺激,白灵菇才能显蕾及时, 否则,即使勉强显蕾,也是很不集中,产量很低。菌袋进入菇棚后,持续给予一周至半月的低温刺激,然后再给予正常的温差刺激。 室温控制在 0—15℃,晚上揭膜或草帘给予低温刺激,白天给予散射光刺激, 菌袋很快即可显蕾,且出菇整齐 。显蕾期间的温度刺激也很重要,显蕾期,应先解开袋口扎绳,棚内湿度维持在 95%左右,尽量不通风,避免菌袋口干燥,这一点很重要。 光线不能过强,过强的散射光易使菌袋中间显蕾过多,与高品菇争夺营养。菌袋显蕾后,长到蚕豆粒大小时,可将袋口撑开;长到乒乓球大小时,将袋口翻卷与料面相平或用壁纸刀将袋口割掉。子实体生长期间,菇房温度应控制在 8—20℃之间,较适宜是15℃左右,相对湿度稳定在90%左右,该阶段特别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并有充足的散射光。白灵菇商品菇是个大、手掌形的优质菇,而自发显蕾的往往是成丛的子实体,因而为了获得优质的白灵菇,应进行疏蕾管理,疏蕾应在菇蕾个体长至小钮扣大小时进行,过早难于下刀,过晚则浪费营养,疏蕾时用小刀将多余的小菇蕾割掉,只保留形状好看,生长健壮的优质菇蕾。

(二)幼菇期管理
   该阶段管理以保温、保湿为主,温度保持在 8—20℃,尽量维持在13—18℃,湿度应保持在85—90%,不能过湿,进行水份管理时,只能向空中或墙面、地面喷细雾水,切勿将水喷在子实体上,因为这样会在清白子实体上留下黄色斑痕,影响商品质量。在进行管理时,应注意不要碰到幼蕾,以免造成损伤或碰掉幼菇,空气应始终保持新鲜,通风应通缓缓对流空气,即不可通很猛的风,以免造成温湿度骤然变化,影响子实体正常生长。

(三)成菇期管理及采收
   白灵菇从显蕾到采收约需 15天左右,该阶段应注意温度不能太低,尽量不要低于5℃,否则白灵菇不易开片,有时白灵菇不开片并不是通气不好,温度过低也是主要原因。温度也不能过高,不能超过20℃,过高易使子实体变薄,影响美观,因而在寒冷冬季,切不可因过份强调通风透气,而忽视温度管理。水份管理在该阶段也很重要,为了维持子实体正常生长,要经常喷细雾水,但不能直接将水喷到子实体上,光线在该阶段可强一些,但不能直射。强一些的光线可使白灵菇色泽洁白。该阶段子实体呼吸量大,因而通风换气应常抓不懈,但应与温度、湿度相辅相成,不能顾此失彼。
   当菌盖初平展,边缘内卷时就应采收,白灵菇生物学效益在 50—70%,一般可采收一次。若进行补充营养液处理,也可出二茬菇。

十、白灵菇栽培模式及其利弊

    白灵菇栽培模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现简介如下:
(一)立体两头出菇。该方式即菌墙式出菇法
1、栽培方法 采用17—18×40—42cm×0.04的聚乙稀塑料袋装袋。菌长满后熟后,在出菇室内码成菌墙,解开两端扎绳,采用低温刺激,显蕾出菇,现在一般采用这种方式。
2、生产优势 该方法方便管理,例如喷水、解口、疏蕾、采收都很方便,一般利用塑料大棚生产,大多采用这种方式。
3、问题或不足 该方法缺点是种植量偏小,不能充分利用空间。

(二)层架单头出菇
1、栽培方法 采用17—18×33—35×0.04厘米聚乙稀塑料袋,菌丝长满后熟后,移入出菇室。出菇室内设层架,层架层与层间隔0.5米,一般设5—6层,层架行距80厘米,每层放菌袋2—3层,出菇面朝外。现在一般反季节冷房生产白灵菇多采用这种方式。
2、生产优势 该方法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单位、体积投料量大,便于集约化大生产。
3、问题或不足 该方法必须解决好通气条件,因为单位体积种植量大,菌丝呼吸作用强,需消耗大量氧气,因而,通风透气是该种植方法管理的重点。

(三)单层覆土出菇
1、栽培方法 将发好菌的长菌棒一切为二,短菌棒直接覆土,挖深20厘米左右畦,用水灌透,将菌棒接种一面往上排入畦中,覆一薄层湿润菜园土,厚度约1—2厘米,采用前述办法温差刺激让其显蕾出菇。
2、生产优势 该方法生产的子实体大、产量高、子实体保鲜期长,能比常规栽培产量高出1倍以上。
3、问题或不足 采用该方法栽培白灵菇,劳动强度大,浪费面积多,发生病虫害的机率高。

   白灵菇出菇期病害有以下几种

1、高脚菇 原因有2种,其一是菇棚通气不良,造成菌柄徒长;其二是显蕾过多,疏蕾太迟。
解决办法:
( 1)出菇期间一定要保持良好的通气条件。
( 2)应在菇蕾长至小钮扣大小时及时疏蕾。
2、黄色斑点病 原因是喷水时直接将水滴喷到了子实体上,正确方法是将喷雾器喷头往上喷细雾来增加空气湿度。
3、腐烂病 原因是气温过高,超过20℃超出正常生长范围,造成了子实体生长不良,腐烂而死,出菇期菇棚内应维持8—18℃的温度较为合适。

(三)出菇期虫害
    白灵菇出菇期虫害一般有菇蝇、菇蚊、跳虫等,多于春季气温回升时,发生严寒冬季发生很少,一旦发生,可在棚内喷洒高效低毒的杀虫剂防治。

(四)商品菇质量欠佳原因
1、个头不足原因 (1)培养料营养不良;(2)一头出菇采收时间过迟造成一头菇片过大,而另一头菇片则小;(3)培养料水份很低,造成菇片很小,个头不足;(4)疏蕾过迟,浪费了过多的营养。
2、菌盖偏薄 原因是棚温控制太高,菇片生长迅速而造成。
3、菌柄细长多是因为通气不良及疏蕾过迟而造成。
4、菌盖色泽发暗,多是因为棚内湿度过大造成,合理的湿度应为85—90%。
 

 


鲍鱼菇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鲍鱼菇,又名台湾平菇。在植物分类学上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一种高温季节发生的珍稀菌类品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商业价值。
鲍鱼菇的生长发育与周围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鲍鱼菇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子是营养、温度、水分、光线、空气、pH值等。
1、营养 鲍鱼菇是一种木腐菌。在实际栽培中,营养物质主要有碳、氮源、矿物质和维生素。碳源是鲍鱼菇-主要的营养来源,它是合成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原料,也是重要的能量来源。人工栽培时,以棉籽壳、废棉、稻草、麦秆、甘蔗渣、玉米芯、杂木屑等作为培养材料,可供给鲍鱼菇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则是鲍鱼菇合成蛋白质和核酸所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料,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营养源。在培养料中添加米糠、麸皮、玉米粉、大豆粉、花生及油菜籽饼粉等,可满足对氮源的需求。试验证明,在培养料中添加5%~10%的黄豆粉或玉米粉。可以大幅度提高产量。原料中添加适量的磷酸二氢钾、碳酸钙等无机盐类和钙、磷、镁、钾、铁等矿质元素以及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可使菌丝生长明显加快、旺盛,缩短菌丝满管时间。
2、温度 温度是控制鲍鱼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子。菌丝生长发育的适温范围以20~33℃之间为宜,-适宜的温度是25~28℃。子实体发生的温度范围是20~32℃,25~30℃为适宜温度,-适宜的温度是27~28℃。低于20℃或高于35℃菇蕾不会发生。

3、湿度(水分) 鲍鱼菇为喜湿性菌类,抗干旱能力较弱。因此,水分和湿度是鲍鱼菇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中不可缺少的因子。培养料基质含水量达到63%~65%时,菌丝生长迅速。发菌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为60%左右,湿度太高,易被杂菌污染。出菇期栽培场所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对菇体的发育有利。
4、光线 菌丝生长期间不需要光线,子实体形成与生长期需要一定的散射光照,但严禁阳光直射。
5、空气 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的要求不甚严格,往往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还能刺激菌丝的生长。但当二氮化碳浓度积累大于30%时,菌丝生长量就会骤然下降,一般培养室的空气含量均能适合鲍鱼菇菌丝生长。子实体生长阶段需要大量氧气,如果通气不良,会使菇柄伸长,菌盖小或不发育,容易形成畸形菇。
6、pH值 鲍鱼菇菌丝pH值5.5~8的培养基中均能生长,以pH值6.0~7.5-为适宜。

二、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 我国南方地区以每年5月至10月栽培较为适宜;北方地区可根据鲍鱼菇在25~30℃能正常出菇的要求,并利用塑料大棚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2、培养料配方 ①棉籽壳或废棉93%,麸皮5%;②棉籽壳40%,木屑或甘蔗渣40%,麸皮18%;③木屑73%,麸皮20%,玉米粉5%;④玉米芯70%,麸皮10%,细米糠10%,玉米粉8%;⑤稻草37%,木屑或玉米芯27%,棉籽壳10%,麸皮20%,玉米粉4%。上述五种配方中各加碳酸钙1%,糖1%。

3、栽培方式 鲍鱼菇的-佳栽培方式是熟料袋栽。

4、配料及制袋 木屑、甘蔗渣必须过筛,以防扎破塑料袋。配料时先将原辅料混合拌匀,再用1%石灰水将料拌湿,含水量拿握在68%左右。选用规格为33厘米×0.05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装料,每袋装料量为0.4公斤(干料),然后套上袋口环,塞上棉塞,装进灭菌锅内灭菌。

5、灭菌与接种 装袋后应立即进行高温灭菌,常压灭菌温度达到100℃后维持8~10小时,结束后取出菌袋置接种室冷却到30℃以下后,按无菌要求接入菌种。

6、菌丝培养 接种后2~3天,菌丝开始萌发定植,吃料生长,培养室-适温度25℃左右,空气温度60%左右。一般经25~30天菌丝可满袋。在培养过程中,要严防鼠害和杂菌污染,一经发现要及时处理,以免影响菌袋的合格率。

7、出菇期管理 做好出菇期的管理工作是夺取鲍鱼菇优质高产的关键。鲍鱼菇-适宜的出菇方法是采用培养料表面出菇法。方法是:菌丝满袋后拔掉棉塞,脱去套环,把塑料袋反卷至培养基表面处,先将培养基表面的小菇清除干净之后,再喷水保湿,每天喷水3~4次,袋子中多余的水应倒出,保持料面湿润即可。一般经8~10天开始出菇,从菇蕾起至成熟约耐5~8天。在整个出菇阶段,温度控制在25~28℃,空气温度90%-为适宜,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

8、采收 当子实体长到菌盖近平展,边缘变薄但稍有内卷,孢子即将成熟时,就要及时采收。采收时,一手压住培养料,一手捏住菌柄轻轻转动,将菇摘下。采完一潮菇后,将料面清理干净,让菌丝恢复2~3天后再喷水管理,间隔12天左右可长出下一潮菇。正常情况下,一般可采收4~5潮菇,生物转化率90%左右,生产周期3个月。
 
 
 


杏鲍菇覆土地栽新技术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是我省近年来栽培的一种珍稀菌类,并已形成一定规模。古田亚西亚食品公司、屏南森悠食品公司等几家香菇保鲜厂率先将杏鲍菇进行保鲜销往日本、香港等地,产品极受欢迎。我们根据厂家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把食用菌覆土机制理论,应用于袋栽杏鲍菇,2000年在古田凤埔、吉巷,屏南甘棠等乡镇推广地栽杏鲍菇60万袋,产鲜菇360吨,产值达270多万元,2001年大面积推广。覆土地栽杏鲍菇改变常规短袋站立栽培模式,充分利用畦面潮湿土壤的降温、保温功能,实践证明,覆土地栽杏鲍菇具有提早出菇和朵型圆整、个大柄粗、上下均匀、色白、产量稳定、保鲜菇收购率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优点,比常规栽培法提高经济效益45%,这种模式操作简单,省工省力,农民容易接受:
一、菌株选择。出口产品,应选择朵形圆整,菌柄上下均匀、色白、组织较密,口感好的菌株。通过试验,从福建省食用菌菌种站引进的“杏鲍1号”具有菌肉肥厚,质地脆嫩,外形美观,出口合格率高特点,适合于覆土地栽。
二、季节安排。杏鲍菇栽培适宜生长温度为12—18℃,从制袋接种到出菇约需40—50天,一般在9月中下旬制袋较为适宜,杏鲍菇生长对温度敏感,当温度持续高于20℃以上,菇体易萎缩,发黄腐烂,因此,不同海拔地区应根据出菇适宜温度来安排适合当地的栽培季节尤为重要。
三、菌种制作。母种采用PDA添加3克蛋白胨可促进菌丝生长。母种置于26℃下培养10—13天能长满试管,原种、栽培种可用木屑麸皮培养基上添加部分棉籽壳,一般原种、栽培种在25℃培养下,35—40天可以长满瓶(袋)。
四、菌袋生产。
1.原料与配方。杏鲍菇适宜的生长基质较多,各种农林副产品的下脚料,如阔叶树木屑、棉籽壳、蔗渣、麦秆、废棉、稻草、草粉等均可作栽培主原料,麸皮、米糠、玉米粉、糖、碳酸钙、石膏粉等是栽培杏鲍菇的辅助材料。
配方一:棉籽壳40%、杂木屑35%、麸皮20%、玉米粉3%、
糖1%、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0%—65%,pH值6.0—6.5。
配方二:棉籽壳68%、杂木屑20%、麸皮10%、糖1%、石
膏粉1%。
2.拌料装袋。拌料时可按常规方法根据配方比例进行操作,搅拌均匀后装袋,改常规17厘米×34厘米规格的聚乙烯短袋菌包式栽培为12厘米×55厘米×0.004厘米规格的低压聚乙烯塑料长袋栽培,农村大规模生产,长袋栽培较适合,可以利用装袋机装袋,与香菇生产相同。
五、灭菌接种。将装好料的菌袋及时放在生产香菇用的常压灶内杀菌,力求4—5小时内灶温达到100℃。维持10—12小时,一般一灶可生产6000—8000袋,冷却后在接种箱或无菌室内接种。用直径2厘米的打孔器在袋单面打4个穴,用接种器摄取成块菌种接入穴内,套上15厘米×55厘米×0.002厘米规格塑料袋,采用了双袋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率。接种后置23—25℃下遮光培养,一般40—50天可长满袋。
六、选场搭棚和整畦处理。菇场应选择在地势平坦,环境卫生,排灌方便,水质优良,交通便利的田地,有蚂蚁的场地不宜使用。外棚高2.5米,用芦苇、茅草或芒萁等放在支架上,四周用稻草、芦苇等圈围,创造一个光照少,阴凉通气性好的生态环境。内棚畦田1.1—1.3米,长不限,留宽0.5米的走道,深0.3米,每二畦用弓竹插上,高1.8米,盖严塑料膜,用硫磺熏蒸或生石灰喷撒,防止地面害虫和杂菌侵害,消毒后备用。
七、下田覆土。菌丝长满袋后,再培养10天左右,即可将菌袋搬至预先准备好的菇棚里,即时脱袋,接种穴朝上,一袋紧靠一袋平卧于畦面,覆上一层1—1.5厘米厚土,要求的土质应疏松,不易板结,保温性好的泥炭土。菌袋畦边,用烂泥巴封严,防止底面出菇。
八、出菇管理。当菌袋下田后,先往畦沟中灌水,以水淹到畦面后立即将水泄掉,平常保持畦面湿润为宜,不要直接把水喷到菇体上,否则菇体会发黄,品质下降,严重时会造成菇体腐烂;当菇场温度低于10℃时,要采取保温措施,加盖菇棚覆盖物,同时夜间关闭北面门窗,防止北风袭击菇场,并在中午气温高时打开门窗,利用光线的调节来提高菇场内温度;当菇场温度高于20℃时,要采取降温措施,早晚打开门窗,中午关闭所有门窗,有必要时可在荫棚顶上进行喷水降温;随着菇体的长大,需要适当加大通风量,增加通风次数,保证菇场内新鲜的空气。如通风不良,很容易产生畸形菇,尤其是在高温高湿情况下,菇体易受细菌感染而腐烂;菇体生长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线调节和控制一般结合气温的高低进行操作。
九、采收与加工。当菇盖边缘微内卷,颜色变浅,孢子未弹射时采收,适当提早采收,菇体风味好,货架期长。出口菇要求菌盖直径2.5—4厘米,柄长6—10厘米,柄粗2—4厘米,采收时应手戴手套,将菇体拧下,用小刀削去基部杂质。第一批采收后,清理料面,及时补充菌袋水分和营养剂,调节好菇棚的温、湿度,经10天左右又可长出第二潮菇,一般可长2—3潮:但产量主要集中在第一潮杏鲍菇采收后可在2—4℃低温冷藏保鲜后出售,比一般菇类保存时间要长,也可切片烘干或加工成盐渍品和制罐。
 
 

鸡腿菇栽培技术
   
 
鸡腿菇又名鸡腿蘑,学名叫毛头鬼伞,是新兴的食用菌品种,在我区栽培时间为春三月、秋八至九月为宜,以秋栽居多,栽培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只选发酵料袋式栽培一种简述。
一、配方:1、棉壳95%,专用肥1%,石灰2%,石膏2%。
2、玉米芯78%,干畜粪10%,夫子6%,草木灰2%,石膏2%。
3、菌糠80%,碎麦秸15%,专用肥1%,石灰2%,石膏2%。
4碎麦秸85%,麦夫8%,石灰4%,石膏2%,专用肥1%。
以上几种配方可加入千分之一点五的多菌灵溶液。

二、原料处理与发:
玉米芯要加工成玉米粒或花生米大小,麦秸要过无罗底粉碎机打成短片状,或压场压出的短碎麦秸,脱粒机加工的圆杆不能直接用。菌糠加工是将平菇、金针菇、木耳等出过菇、耳的废料去袋晒干打碎,有杂菌的袋去掉不要混入。
培养料发酵是鸡腿菇栽培中重要五环节,一定要搞好。把以上任一配方料掺在一起拌匀,将多菌灵加入所需水中搅匀撒在料上,用铁锨扫帚等把料拌均匀,料含水量55%--60%,即拌好料用手紧握指缝间有水透出,但不下滴为好。然后堆成宽1。4-1。5米,高1。2-1。3米长不限的堆,料少时可堆成圆堆,不能用铁锨拍实以利通气;堆好后用木棒在料堆上每隔30㎝打一到底的通气孔,其上盖一不太严的薄膜,开始发酵。当料堆20㎝深处温度达60--70℃时开始计时,24小时翻堆,翻堆时上、下、里外料互换位置。复堆操作同上,一般翻3—4次即可。中间翻堆时如蛆虫多可喷敌敌畏(ddv)杀虫;-后一次翻堆料干可加石灰水调至用手握指缝间有水流出但不下滴。-后一次堆温60--70℃保持12小时,摊堆降温至30℃以下即可装袋接种。

三、装袋与发菌:用25×50㎝聚乙烯袋,三层料四层种,装袋方法与平菇袋栽一样,用种15%。扎好通气孔,放荫棚下发菌。气温高时单个排放,以后“井”字形摆放或层放,以料温不过28℃为宜。每天观察料温是发菌期的头等大事。如一切正常20—30天即可发满菌。

四、覆土出菇及管理:鸡腿菇有不见土不出菇的特性,所以发满菌后一定要涪袋入畦覆土出菇。
1、覆土配制与处理:用田园土、菜团体土等各种土均可,内加5%干鸡粪、10%杂木屑、2%石灰粉,1%草木灰,加水至40%,即手握成团,触之即散。堆在一起用薄膜盖严,顶上做成凹形,放容器加甲醛和高锰酸钾气化杀菌48小时,然后散堆放气三天备用,不可淋雨。
2、入畦覆土:-好在大棚内畦栽。畦宽1米,深20--30㎝,长不限。先在畦底及四周撒一薄层石灰粉;然后将发满菌丝的料袋去膜,从中间切成两段,切面向下排入畦中,袋间留2--5㎝空隙,用处理好的覆土填满;再在菌块顶部普遍盖一层3--5㎝厚的覆土。盖上薄膜保温保湿。气温20--27℃,10天左右菌丝可长到土表,此时可去膜,往空中或墙上喷水保湿,气温15--25℃。一周后有原基形成,此时要有散射光,不可过干、光过强、水太大。再有7—10天子实体长至7—8成熟即可采收。

五、采收:用手握菇柄下部轻轻转即可采下,成丛的要一块采;削干净柄上的土即可加工或鲜销。采菇后清理料面,去除死、残菇等杂物;喷一次重水,再覆盖一层1㎝厚的土,如前管理,如有虫害可在喷重水时加高效氯氰菊脂杀虫。十天后可出二潮菇。一般产量60%--150%。

 
 
茶薪菇及其高产栽培技术
 
 
摘 要   茶薪菇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医疗价值,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本文介绍茶薪菇的生物学特征及行之有效的栽培措施, 合理安排栽培季节,采用发酵料、温差刺激、催蕾等技术措施,来 提高茶薪菇的产量和质量。
茶薪菇(Agrocybe chaacinggu=Agrocybe aegerita)名称由三明真菌研究所黄年来先生而定。学名以后者为正名。其他中文名称有茶树菇、茶菇、杨树菇、柳松菇、柱状田头菇等等。茶薪菇原在春、秋季野生于油茶树、杨树等阔叶树的枯死树干上。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驯化栽培,近年来栽培技术才趋成熟,是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食用菌品种。
茶薪菇味道鲜美、香气浓郁。鲜品、干品口感各具特色。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香菇,赖氨酸含量比金针菇还高.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有多种医疗保健和药用价值。有清热、明目、利尿、滋阴、补肾之功效。另据报道,茶薪菇子实体含有大量多糖,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其提取物多糖蛋白对小白鼠肉瘤S—180和艾氏腹水瘤的抑制率为80%~90%。
1 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光滑或有皱纹,幼时半球形,后渐伸展至扁平,中央稍突起,直径3~5cm,初期深褐色、茶褐色,后渐变为淡褐,至淡土黄色,平滑或中部有较多条纹。菌肉白色。菌褶密,不等长,初白色,成熟后呈污黄锈色至咖啡色。有内菌膜,白色,开伞后形成菌环,上位,易脱落。菌柄圆柱形长3~lOcm,粗0.3~1.2cm。中实,纤维质脆嫩,污白色,基部色稍深。孢子印暗褐色,孢子淡黄褐色,光滑卵圆形或椭圆形,大小8.5~11μm X 5.5—7μm。
1.2 营养条件 茶薪菇是木腐菌,常野生于油茶树、杨树、榆树、柳树、榕树、桦树等众多阔叶树的枯死树上,因此阔叶树木屑,是茶薪菇人工代料栽培时的营养源之一。但茶薪菇虫漆酶活力低,利用木质素能力差。而对蛋白质的利用力强,对纤维素也能很好的利用。经过近年来的研究,认为棉子壳和稻草是栽培茶薪菇较好的原料。所以在人工栽培中,选择棉子壳、稻草有利于茶薪菇菌丝的生长,选用木屑以速生木材如杨树、泡桐等有利于茶薪菇生长。在培养中适当添加一些有氮,如麦麸、饼粉、玉米粉等,有助于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提高产和质量。
1.3 环境条件
1.3.1 温 度 茶薪菇属于广温型菌类,该菌较抗高温又能耐低温。菌丝生长温度为5—35℃。适宜温度2l~28℃。20℃以下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减慢,5℃以下几乎停止生长;30℃以上菌丝生长速度虽快,但菌丝长势弱,35℃以上菌丝难以生长直至死亡。茶薪菇菌丝能耐低温,在—4℃也不会死亡。
据笔者观察茶薪菇属要求不严的变温结实性食用菌。在原基分化与形成阶段,昼夜温差的刺激,能明显促进原基的分化和形成,原基分化和形成阶段的温度是10~25℃。在此范围内变温都有利于原基的形成。子实体生长阶段8~30℃均能正常生长,-适温度为18~24℃,此阶段不需温差刺激,温度保持相对稳定。
1.3.2 湿 度 茶薪菇栽培料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低于50%或高于70%对菌丝生长均有影响,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u70%为好,原则上宜干不宜湿,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导致菌丝抗杂力降低,污染率高。在原基分化和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80%~85%。子实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保持在85%~95%。
1.3.3 空 气 茶薪菇属好氧食用菌。菌丝生长阶段要保证环境通风良好。栽培袋-好用套环。以利换气。如扎口,在菌丝长到半袋时。在菌袋上部用针扎孔以利换气。在子实体生长阶段.稍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菌柄的伸长,提高产量。因此,子实体发育阶段适当减少通风,这类似金针菇栽培。
1.3.4 光 照 茶薪菇与其它食用菌一样.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在强光下会抑制菌丝的生长,但子实体有明显的趋光性,为了使子实体发生整齐、数量多,在进入原基分化与形成阶段就需要提供一定的散射光,在子实体生长阶段,不宜强光照射,也不宜低于50Lx,光照强度在500~1,000Lx,此阶段
不可改变光源方向,否则不仅会出现畸形菇、菇柄扭曲,且生长发育也会受到一定影响,影响商品价值。
1.3.5 酸碱度(pH) 茶薪菇属木腐菌,喜在微酸性条件下生长,其生长全过程pH值变化不大,pH4~6.5,适宜pH5.5—6.0,一般采用自然pH值,但要防止偏碱。
2 高产栽培技术
2.1 选择优良菌株 目前茶薪菇菌株较多。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的菌株,子实体耐高温能力强,产量较高。新近报道的江西农科院的茶薪菇AS—1是采用细胞融合的手段选育的菌株,已推广应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茶薪菇菌株,其原基分化与形成阶段的适宜温度有一定的差异。
2.2 合理安排栽培季节 根据茶薪菇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特别是原基分化与形成时对温度的要求,在原基分化与形成时-好有温差刺激,而温度在10~25℃,低于10℃或高于25℃原基都不易分化,所以不是一年四季都适宜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可在春季和秋季进行栽培,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春栽在2~3月制菌袋,由于此时温度较低,菌丝生长需加温,4~6月出菇。温度适宜,出菇时期长。秋栽8~9月制菌袋,此时菌丝生长,出菇温度均适宜,后期温度低,出菇期相对较短。为了降低成本,秋季栽培较理想。
2.3 选择适宜配方 根据茶薪菇对营养的要求。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弱,而对蛋白质和纤维素的分解利用力强,所以在配方中要适当增加纤维素类和氮素类的原料。配方①棉子壳77.5%.麦麸和米糠20%,石膏粉l%,蔗糖1%,过磷酸钙0.5%;②棉子壳39%,木屑38.5%,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过磷酸钙0.5%;③草粉(稻草等)37.5%。木屑或棉子壳3.8%,麦麸20%,石膏粉l%,蔗糖1%,过磷酸钙0.5%;产油茶籽的地区可用④茶子壳70%,麦麸20%,茶子饼粉5%,石灰粉l%,石膏粉1%,磷酸氢二钾1%,蔗糖2%;⑤木屑36%,棉子壳36%,麦麸20%,玉米粉5%,茶子饼粉1%,蔗糖1%,轻质破酸钙l%。
2 .4 菌袋制作
2.4.1 培养料发酵 常规栽培方法培养料不经发酵,菌丝生长速度慢,经实践采用发酵料栽培,有利于菌丝生长,且污染率低。按配方拌料,料水比为1:1.2~1.3,拌料要均匀一致,用手抓一把培养料握紧,指缝间有水滴,但不下滴,含水量在65%左右,建堆-好在水泥地面进行,在建堆处的中心用砖块搭一孔,孔上用几根稻草盖上,将培养料以砖孔为中心加料,堆成高1~1.2m、宽1.5m料堆,料面拍平,用一木棒从料顶对着中间的砖孔打一洞,防止厌氧发酵,在料次顶处插上一温度计,盖上塑料膜,第3~4天,观察料温达60C后,第2天就可翻堆,再次调节含水量在65%左右。复堆照前操作,待料温达60℃,后一天即可散堆装袋。堆料发酵时间在7—8天左右,根据发酵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2.4.2, 装袋灭菌 选用15~17cm X 35~37cm X 0.05cm低压聚乙烯(如高压灭菌选用聚丙烯)每袋装料720—750g(合干重350g左右),装料松紧度下松上紧,高度14cm左右,整平表面,中间用2cm直径木棒打一洞深度为料的2/3,注意拔起时不要将料面松动。及时套上套环。常压灭菌,要在4小时以
内将温度上升到100℃,保持12—14小时,可根据灭菌锅内的装量情况,适当减少或增加保温时间。茶薪菇菌丝抗杂力较弱,因此灭菌要彻底,灭菌是否彻底是茶薪菇栽培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2.4.3 接种培菌 经灭菌后的料袋趁热搬进接种箱或接种
室,接种箱或接种室经消毒后才能使用。待料温降到30℃以下方可接种。选用的栽培种菌丝要浓白,健壮,无病虫害,菌龄以满瓶后10天左右,待菌丝吃透料后,再用于接种,这样的菌种发菌有力,吃料快。接种时,首先将栽培种上层老化的菌种扒掉一薄层,然后将栽培种分成蚕豆大小,每瓶接30~40袋,为了加快菌丝生长,可加大接种量。用种量大,生长快,减少杂菌入侵机会。
培养室要求干净、干燥、通风、避光,-好在培养室使用前用50%可湿性多菌灵800倍溶液,80%敌敌畏500倍溶液喷雾,灭菌杀虫1次,培养期间,每隔l周进行1次。室温保持在20℃以上,28℃以下,促进菌丝均匀生长,如发现杂菌污染的菌袋,要及时搬出处理,防止扩散蔓延。如秋季栽培,前期温度高,要做好散热,尽量控制室温在30℃以下。一般接种后适温下40—50天菌丝即可满袋。
2.5 做好出菇管理
2.5.1 搔 菌 即在菌丝长满后,去掉表面的老菌种及菌丝。搔菌一定要控制好时间,太早易感染杂菌,太迟起不到催蕾作用。初栽者不易掌握,可直接催蕾。
2.5.2 催 蕾 将搔菌的菌袋或长满菌丝的菌袋,可直立排放,也可袋口对光墙式堆叠,拉直袋口,直立排放的在袋口上盖1日报纸保湿,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料面初时有黄水珠,继而变褐色,而后分化与形成原基,形成小菇蕾,这期间,提高空气相对湿度到85%~90%,早晚向地面和报纸喷水保湿,光线控制在500~1.000Lx,温度控制在18~25℃,昼夜温差刺激,这样开袋后10~15天子实体大量发生。
2.5.3 出菇管理 出菇后空气相对湿度保持85%~95%,并减少通风次数和时间,以防通风过度导致早开伞、菌柄短、肉薄。菌盖呈半球形,菌膜未破时要及时采收。采收时应抓基部一次性将整丛大小菇一起拔下,以利下潮菇发生。采收后清理菌袋料面,合拢袋口,让菌丝休养生息2—3天,然后拉开袋口,淋一次大水,并重复上述管理。二潮菇后,采用注水,用水以营养液为佳(葡萄糖100g,三十烷醇0.05g,磷钾复合肥50g,尿素20g,水1,000mL),一般可采3~5潮,生物效率可达80%左右。出二潮菇后也可以进行覆土再出菇,方法同平菇袋栽覆土栽培,可提高产量20%左右。 
 
白背木耳的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耳芽杯状,黄褐色附白绒毛。成熟后耳片胶质脆嫩,腹面紫褐色,晒干后变为黑色,背面白色,耳片直径8-43厘米,耳片成熟时反卷。

2、营养要求 白背木耳属木腐类真菌。栽培原料主要有阔叶类杂木锯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稻草、麦麸、米糠等。菌丝通过分解胞外酶降解基质获得营养,能利用尿素,也需要钙、镁、磷、硫等矿质元素。

3、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菌丝生长适温范围8-37℃,-适温度为25-28℃;子实体生长发育适温范围13-30℃,-适为l8-22℃,高于26℃耳片生长快,但薄且发红,产品质量差,低于15℃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2)水分。原料基质含水量为58%左右,不能高于60%或低于55%;在发菌期空气相对湿度为75%左右;子实体在发育期为85%-90%。(3)空气。白背木耳是好氧性真菌,无论是发菌期还是产耳期都应加强通风换气工作。特别是耳芽形成后,若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耳片不易展开,形成"鸡爪耳"失去商品价值。(4)光线。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子实体生长期-适光线强度为40-500勒克斯。(5)酸碱度。菌丝在pH4-7之间均能生长,其中以pH5-6.5为宜。

二、栽培技术

1、菌种制作 母种以PDA加富培养基为好;原种、栽培种可用锯木屑、棉籽壳、小麦、玉米芯等原料作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作,含水量50%-60%。

2、栽培季节 白背木耳属中温型结实性菌类,为了有较长的出耳收获期,一般以秋季栽培为主。各地可根据当地的气象资料选择-佳栽培季节,当自然气温稳定在23-25℃的日期向前推一个月为接种适期。

3、菌袋制作 (1)培养料配方 木屑85%,米糠85%;棉壳87%,麦麸10%;玉米芯82%,米糠12%;稻草(3-5厘米长)40%,稻壳l0%,棉籽壳20%,木屑12%,米糠15%。上述四种配方中均添加石膏粉1%,石灰2%,含水量58%-60%。原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虫蛀。(2)拌料与装袋 将各种原辅材料按比例称重,充分拌合均匀,石灰溶于水中,再用石灰水将料拌至适合含水量后,上堆发酵3-4天,堆温达到65-70℃,中间翻堆2次。发酵结束后,用33厘米x17厘米x0.05厘米低压聚乙烯袋装料。装料时,料要装紧实,以手拿菌袋不留指窝为宜。每袋装干料0.4公斤,湿重0.9公斤左右,装完后套上袋口环,塞上棉塞,立即灭菌。(3)灭菌与接种 当天装袋应当天上锅常压灭菌,灭菌时间一般控制l00℃上保持10-l2小时。严格控制好灭菌时间,是栽培成败的关键。灭菌结束后,取出堆码在接种室或塑料大概内,用气雾消毒剂密封消毒1小时(每立方米空间用4克),待料温冷却至33℃以下后,采用"全开放式接种法"接种,此法接种速度快,效益高,每袋栽培种可接40袋栽培袋。

4、发菌管理 发菌期管理的主要任务是调节培养室的温度与湿度,检查处理杂菌。白背木耳栽培主要依赖于自然气候来安排生产,在发菌季节温度高,雨水多,湿度大,在管理上主要是做好降温降湿工作。主要措施是:加强通风、经常翻袋。这样既可降温,又可除湿。室内温度控制在33℃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80%以内。在发菌期间,检查处理杂菌工作不可忽视。如果发现红色链孢霉要及时清除深埋或用火烧毁;被绿霉、黄曲霉污染的菌袋要清出隔离培养,防止蔓延传播。

5、出耳管理 接种后30-35天,菌丝可长满袋。当自然温度在25℃以下时,可适时开袋出耳。开袋方法是用锋利小刀将袋口距料面1-2厘米处自上而下斜形割下,使菌袋上方有1-2厘米长的"帽舌",下方与料面齐,这样在喷水时不会在袋口处积水。割袋后袋口与袋底交叉呈骑缝式堆码l0-15层高,同时加强水分管理,提高环境湿度,适当通风换气。进入成熟期耳片反卷时,逐渐减少喷水量,直至采收前2-3天完全停水。

6、采收与干制 当耳片卷至1/4-1/3时便可采收。采收时用锋利小刀在蒂头处把大耳片割下,留下小耳片继续生长,千万不可损伤料面。一茬耳收完后,袋底用刀片划开,可提前出耳。白背木耳的干制只能晒干,也可进行鲜销。共可采收5-7潮耳,总生物转化率(产量)可达200%以上。一个家庭一季栽培5000袋,可产鲜耳4000-4500公斤。

 

 
 
褐蘑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菌菇珍品--褐蘑菇,又名香口蘑,其盖大柄粗、菌肉肥厚,口感比白蘑菇更细嫩鲜美,香味比香菇更加浓郁适口,同时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医疗价值。现已成为风靡欧美及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品位食用菌,并形成了其开伞成熟菇体的专业市场--波特贝拉(portabella)和未开伞幼嫩菇体的专门市场--克里米尼(cremini)。产品出口市场广阔,栽培前景十分看好,现将其生物特性和高产栽培技术简述如下。
一、生物学特性
1、营养:能分解利用草本植物秸秆作为营养碳源,-好氮源为畜粪、硫酸铵和尿素,-适碳氮比30:1。
2、温度:菌丝生长温度14-35℃,适温20-30℃;子实体发生温度16-32℃,适温18-28℃,属中温偏高型菌株。
3、湿度:菌丝生长期,要求培养基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70%-75%;子实体生育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
4、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光照;菇蕾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阶段需一定光线,-适光照度200-800勒克斯。
5、空气: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新鲜空气,尤其在子实体生长过程中,如果通风不良,易形成畸形菇。
6、酸碱度:菌丝在ph值6-9范围内均可生长,-适ph值6.5-7.5。
二、高产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根据褐蘑菇出菇温度范围16-32℃,播种40-45天后开始出菇的生物特性,一般春栽选择3-4月播种,5-7月出菇;夏栽选择6-7月播种,8-10月出菇,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选择-佳栽培季节。
2、栽培场地:大田畦栽褐蘑菇,必须搭建挡光防雨遮阴棚。棚高2-2.2米,棚顶和四周覆盖草帘或遮阳网,棚内畦床整成龟背形,设计畦宽60-80厘米,畦高10厘米,畦长不限,棚外开挖排水沟。
3、原料配方:①稻麦草8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②稻麦草60%、牛粪30%、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③棉籽壳45%、玉米秸45%、石灰4%、磷肥2.5%、石膏2%、复合肥1%、尿素0.5%。一般100平方米栽培面积投培养料1500公斤左右。
4、预湿建堆:择好堆料场所,先在地上堆一层已预湿过的稻麦草,厚度30-40厘米,在稻麦草上撒一层已调湿的粪肥,其次再堆一层稻麦草一层粪肥,做到草料粪肥比例混合均匀,如此循环堆叠,直至建成高1.5米,宽1.5-2米,堆顶呈龟背状,四周为垂直整齐的长方体料堆。
5、翻堆发酵:第一次翻堆时间是在建堆后的第7天,即当料堆温度达 65-70℃保持2天开始翻堆,并加入适量石灰。第二次翻堆时间是在翻堆后的第6天,即料温继续上升到70-75℃时维持2-3天开始翻堆,同时加入石膏等辅料,其后进行第三、四次翻堆,间隔时间分别为5天、4天,总发酵期25天左右。优质发酵料标准,料松散有弹性,呈棕褐色,可见大量放线菌,无氨臭味,含水量60%-65%,ph值6.5-7.5。
6、播种管理:将完成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铺入畦床上,料厚8厘米左右,稍压实,待料温降到35℃以下时开始播种,播种采用撒播或穴播方式,每100平方米菌种用量100-150袋。接种完毕,在畦床两侧用竹片插成弓形,上覆塑料薄膜保温保湿。
7、养菌覆土:播种3天内应紧罩畦床薄膜,3天后每天开始揭膜通风换气1-2次,每次20-30分钟,同时保持畦床温度15-34℃。若培养料表面失水干燥,可采取轻喷雾化水维持湿度。一般经过15-20天的养菌培养,当菌丝蔓延整个培养料的2/3时即可覆土。土壤宜选择肥沃的稻田土或砻糠土,覆土层厚度3.5-4厘米。
8、诱导出菇:经覆土10-15天后,菌丝体发育更加粗壮,并发生少量爬上土层形成菌索,此时应喷催蕾水,提高畦床空间湿度90%-95%。同时,掀开两端薄膜加大通风换气,迫使菌丝向下倒伏,加快从营养生长阶段转为繁殖出菇阶段。经过5-7天的诱导催蕾管理,当发现土层内大量白色粒状原基时,再喷一次出菇重水,保持土层适度湿润即可大量出菇。
9、采收加工: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从菇蕾形成至成熟采收一般需5-7天。当菌盖呈半球形状,菇体紧实,菌膜尚未展开时即应采收。整个产菇期5-6潮菇,总生物转化率达50%。目前,褐蘑菇主要以脱水干制品出口,其干制方法可采用脱水机烘干、火笼烤干、太阳晒干。其中采用脱水机烘干的产品,其颜色为淡金黄色、朵形美观、香味浓郁,符合出口标准要求。

 
 
阿魏菇栽培技术
 

  一、概述?
阿魏菇又名阿魏侧耳、阿魏蘑,属担子菌亚门层菌钢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是干旱草原上具有代表性的蕈菌。由于其子实体脆嫩可口,香味浓郁,有草原牛肝菌的美称;又因其具有消积、杀虫、治疗肉积、痞块、久疟、疳劳等药效,当地群众誉之为天山神菇和西天白灵芝。后来由于过度采摘和牲畜践踏,自然资源遭严重破坏,野生阿魏菇逐年减少。?

  1983年,新疆生物沙漠土壤研究所驯化栽培了阿魏菇,1990年选育出高产菌株,在新疆和福建等省区推广。新疆木垒食用蕈菌开发中心几乎在同时也驯化栽培了这种蕈菌,并开发了神菇补酒等产品。1996年,木垒食用蕈菌开发中心的赵柄和北京市的单位合作在北京市通州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生产,以“白灵菇”为商品名进入北京市场和外贸市场。?阿魏菇的商品价值颇高,以前只有少量干品供应,国际市场价格常高出香菇、金针菇3~5倍。人工栽培的阿魏菇面世时,正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外销不太理想,随着经济的复苏,预计会很快改善。在人工栽培条件下鲜售的市场潜力非常可观,国内市场还待进一步开拓。?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
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初凸起,后渐平展,中央逐渐下陷呈歪漏斗状,白色,直径6~13厘米,个别的更大,盖缘微内卷。菌肉白色,中间厚,边缘渐薄,在0.3~6厘米之间。菌摺密集,延生,淡黄白色至奶油色。菌柄偏生,粗4~6厘米,长3~8厘米,上粗下细或上下等粗。表面光滑,色白。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长方椭圆至椭圆形。?
2.生境与分布?
野生阿魏菇在春末至夏初专性寄生或腐生于药用植物阿魏的根茎上。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木垒等地区。?
3.水分?
阿魏菇菌丝和子实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培养基料水比在100∶100~260都能生长。培养基含水量在60%~65%较合适。子实体在空气相对湿度87%~95%时生育正常。由于阿魏菇个头大,菌肉厚,因此抗干旱能力比其他蕈菌强。在低温(6~7℃)干燥条件下,菌盖表面常发生龟裂。?
4.营养?
阿魏菇在自然界主要发生于伞形科大型草本植物,如刺芹、阿魏、拉瑟草等植株,曾有人认为是寄生菌,不能人工栽培。实验证明,阿魏菇是一种腐生菌,有时也兼有寄生的性质。经驯化,目前利用木屑、棉籽壳、甘蔗渣、玉米芯、麸皮等为原料都可栽培。?
5.温度?
阿魏菇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蕈菌,菌丝生长的-适温为25~28℃。在25℃下,阿魏菇菌丝30~65天达到生理成熟,在35~36℃菌丝停止生长。菇蕾分化温度0~13℃,子实体发育温度15~18℃,从出菇到采收7~12天。?
6.光线?
阿魏菇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菇蕾分化需要散射光,在200~600勒克斯光照条件下子实体发育正常。?
7.空气?
阿魏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需要新鲜的空气,在不通风的菇房中容易产生畸形,甚至产生羊肚菌状子实体。?
8.pH值?
阿魏菇生长的阿魏根系土壤属微碱性土壤,pH值为7.85。研究表明,阿魏菇的菌丝可以在pH5~11的基质上生长,-适pH值为7.5~8.5。
?
三、栽培技术?
1.栽培材料?
(1)主要材料阔叶树(米槠、拷树)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甘蔗渣等。?
(2)辅助材料玉米粒、麸皮、蔗糖、石膏粉或碳酸钙、过磷酸钙、酵母粉(或酵母片)。?
2.栽培季节?
以冬、春季较为理想。第一批在11月到第二年2月,第二批12月到第二年3月,第三批在1~4月,根据当地的气候安排。如果在有制冷设备的空调菇房也可以周年栽培,按市场需求安排。?
3.栽培方法?
与其它平菇类似,可采用袋栽或瓶栽。?
(1)母种制作
从北京、新疆或福建的科研和生产单位引进,或自己进行孢子或组织分离获得。PDA或PDA综合培养基常规操作,接种后在25℃下培养7~10天。?
(2)培养料配方?
①杂木屑78%、麸皮20%、红糖1%、碳酸钙1%,每50千克干料另加酵母片0.025克、过磷酸钙0.25克;含水量65%,pH值自然。?
②杂木屑68%、棉籽壳10%、麸皮20%、红糖1%、碳酸钙1%,每50千克干料另加酵母片0.025克,过磷酸钙0.25克,含水量65%,pH值自然。?
③棉籽壳78%、麸皮20%、糖1%、石膏粉1%,另加磷酸二氢钾?0.5%?,含水量65%,pH值自然。?
④棉籽壳77%、玉米粒20%、糖1%、石膏粉1%、石灰粉1%,含水量65%,pH值自然。玉米粒要用清水浸泡10~12小时,捞起加水煮到没有白心而表皮不烂,灭菌前与其它材料拌匀。?任选一种配方,按要求称量拌料装瓶(袋)。经高压蒸汽灭菌1.5~2小时或常压蒸汽灭菌6~10小时,冷却到30℃以下接种。每支母种可接原种5~7瓶,每罐头瓶原种可接栽培种50~70瓶。接种后在25℃下培养30~45天。?
(3)栽培瓶或袋的制作

  配方与制作方法同栽培种,可直接用培养成熟的栽培种出菇,也可以再扩大培养一次。
①栽培袋可选用较小规格(15厘米×17厘米×0.04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料200克左右。因阿魏菇只出一潮菇,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栽培料,生物学效率可达75%以上。也可选用15厘米×28厘米×0.04厘米塑料袋,每袋装干料1~1.5公斤,虽然生物学效率低,但菇渣可再用于栽培平菇。?
②先将栽培料中的主料建堆发酵,方法与白蘑菇相同,然后添加辅料装袋(瓶)灭菌。?
(4)出菇管理
当袋(瓶)内料面或侧面出现菇蕾(原基)时,把达到生理成熟的栽培袋(罐)移到经消毒处理、清洁明亮、地面喷过水的菇房或塑料棚。菌袋一般卧放,码5~7层,温度高时少几层,低时多几层,-下面一层用砖头、竹竿或树枝垫高一些,可避免菇体长出时接触泥土。?菇蕾稍微大些时,把袋(瓶)口棉塞拔掉,把袋口塑料下翻,露出原基和料面,袋侧有菇蕾处可将袋壁剪开,使之暴露在新鲜空气中。注意通风,二氧化碳不得大于0.1%。菇房湿度保持在80%~90%,随时喷水于地面保湿,菇房温度控制在15~20℃。开袋(瓶)后10~12天,菌盖完全开展时就及时采收。采收过早,产量低,过迟则品质下降。一般只采收一次,生物学效率50%~65%。?

  四、加工和销售?
阿魏菇鲜食时,口感、味道都好,以鲜销为宜。由于质地致密,含水量低,个体大,耐冷藏运输。阿魏菇不易变色,也适合切片烘干,烘烤温度以45~70℃为宜。

 
 
 
黑木耳大袋立体栽培新技术
 

    大袋立体栽培黑木耳的新技术,不仅解决了黑木耳袋料栽培产量低、易污染的弊病,而且具有不受气候条件、场地、资源、资金等限制,省工、省料、产量高、品质优、栽培难度低、周期短、效益高。现将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栽培场地。可利用蔬菜大棚、空闲场地、阳台、楼顶、林果树荫下等场地,要临近水源,通风好,远离污染源。

    二、栽培季节。以当地气温稳定在15—25℃的时候为-佳出耳期。

    三、原料及配制。
    A、棉籽壳90%麸皮5%玉米粉3%石灰粉1%石膏粉1%
B、玉米心粉80%麸皮10%玉米粉5%黄豆粉2%生石灰粉2%石膏粉1%

    四、装袋。菌袋可选择22×38×0.04厘米的高密度聚乙烯筒。装料时要力求装紧,不能使袋与料之间出现空隙,扎口要紧,以防形成水袋,使栽培失败。

    五、灭菌。一般采用蒸气灭菌,根据生产量大小选用不同规格的锅炉。家庭栽培可用铁桶改制成蒸气发生器。改制时在铁桶的一侧割开一个口,并用直径为2厘米的钢管从开口处插入桶的另一侧,再将开口与钢管接触处焊严密。在开口的同一侧的不同位置开一个4厘米的口,并用一根4厘米的短钢管(稍插入桶壁即可)与开口焊接严密。2厘米管作加水管,4厘米管作排气管,用砖砌成灶,将桶坐在灶上,桶内加水后即可于灶内烧火,使蒸气产生。灭菌中间须经常加水以免将桶烧干,影响蒸气发生量。

    六、接种。接种人员进入接种室后首先可用75%的酒精棉球仔细擦洗双手一遍,然后每3人一组,一人从瓶内挖出菌种,两人解袋、扎袋。每袋两端接入红枣大小菌种2—3块即可。一次要将所有菌袋全部接完,中间不可随意出入,否则需要重新熏蒸灭菌后才可再行操作。

    七、发菌管理。接菌后的菌袋放入干净的室内或大棚内避光培养。保持温度在25—28℃。前5天不要通风,棚内可利用增光或遮光的方法增降温度,增光时袋堆要用黑膜或草帘遮光。5天后适合时适量通风,保持湿度在70%以下。经过40—50天的培养,菌丝发满袋后可转入出耳管理。

    八、出耳管理。
    A、场地管理。如果出耳场地选择在棚内,可在棚内作成15厘米宽,15—20厘米高的小土埂,土埂间距80厘米,在室外也可以按这种方法作成土埂,如在硬化的地面,可按上述距离铺一层砖即可。
    B、菌袋开口。准备好场地后,就可以对菌袋割出耳口。先将菌袋用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0.2%克霉灵溶液清洗袋的表面,然后用锋利的刀片在两端分别划开4—6个“V”形口,口的上部直径为2厘米左右。
    C、菌袋摆放。划口后将菌袋平放于土埂上,袋与袋间距5—8厘米,中间用土填实,如系硬化地面,也可不填土,填土的要在袋的上部也加上2—3厘米厚的土层,然后按第一层摆法摆好第二层菌袋。不填土的要在第一层袋上摆上两根直径2—3厘米的小竹竿,然后放第二层菌袋。这样,依次摆放6—8层。-后在土堆近处铺设一层地膜,以防止喷水时土粒溅到耳片上。
 

 
 
大球盖菇栽培技术

 
一、 概述?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
1922年美国人首先发现并报道了大球盖菇。1930年在德国、日本等地也发现了野生的大球盖菇。1969年在当时的东德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70年代发展到波兰、匈牙利、前苏联等地区,逐渐成为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蕈菌。198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曾派员赴波兰考察,引进菌种,并试栽成功,但未推广。近年来,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立题研究,在桔园、田间栽培大球盖菇获得良好效益,并逐步向省内外推广,目前河北省已有种植,北京市也有试验栽培者。?
几年来的引种推广情况表明,大球盖菇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栽培技术简便粗放,可直接采用生料栽培,具有很强的抗杂能力,容易获得成功。其次,栽培原料来源丰富,它可生长在各种秸秆培养料上(如稻草、麦秸、亚麻秆等)。在我国广大农村,可以当作处理秸秆的一种主要措施。栽培后的废料可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其三,大球盖菇抗逆性强,适应温度范围广,可在4~30℃范围出菇,在闽粤等省区可以自然越冬。由于适种季节长,有利于调整在其他蕈菌或蔬菜淡季时上市。其四,大球盖菇由于产量高,生产成本低,营养又丰富,作为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很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中等至较大,单个菇团可达数公斤重。菌盖近半球形,后扁平,直径5~45厘米。菌盖肉质,湿润时表面稍有粘性。幼嫩子实体初为白色,常有乳头状的小突起,随着子实体逐渐长大,菌盖渐变成红褐色至葡萄酒红褐色或暗褐色,老熟后褪为褐色至灰褐色。有的菌盖上有纤维状鳞片,随着子实体的生长成熟而逐渐消失。菌盖边缘内卷,常附有菌幕残片。菌肉肥厚,色白。菌褶直生,排列密集,初为污白色,后变成灰白色,随菌盖平展,逐渐变成褐色或紫黑色。菌柄近圆柱形,靠近基部稍膨大,柄长5~20厘米,柄粗0.5~4厘米,菌环以上污白,近光滑,菌环以下带黄色细条纹。菌柄早期中实有髓,成熟后逐渐中空。菌环膜质,较厚或双层,位于柄的中上部,白色或近白色,上面有粗糙条纹,深裂成若干片段,裂片先端略向上卷,易脱落,在老熟的子实体上常消失。孢子印紫褐色,孢子光滑,棕褐色,椭圆形,有麻点。顶端有明显的芽孔,厚壁,褶缘囊状体棍棒状,顶端有一个小突起。?

  2.生态习性?
大球盖菇从春至秋生于林中、林缘的草地上或路旁、园地、垃圾场、木屑堆或牧场的牛马粪堆上。人工栽培在福建省除了7~9月未见出菇外,其他月份均可长菇,但以10月下旬至12月初和3~4月上旬出菇多,生长快。野生大球盖菇在青藏高原上生长于阔叶林下的落叶层上,在攀西地区生于针阔混交林中。?

  3.分布?
大球盖菇在自然界中分布于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地。在欧洲国家,如波兰、德国、荷兰、捷克等均有栽培。我国野生大球盖菇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吉林等地。?

  4.生活条件和栽培参数?
(1)水分水分是大球盖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不可缺少的因子。基质中含水量的高低与菌丝的生长及长菇量有直接的关系,菌丝在基质含水量65%~80%的情况下能正常生长,-适含水量为70%~75%。培养料中含水量过高,菌丝生长不良,表现稀、细弱,甚至还会使原来生长的菌丝萎缩。在南方实际栽培中,常可发现由于菌床被雨淋后,基质中含水量过高而严重影响发菌,虽然出菇,但产量不高。子实体发生阶段一般要求环境相对湿度在85%以上,以95%左右为宜。菌丝从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必须提高空间的相对湿度,方可刺激出菇,否则菌丝虽生长健壮,但空间湿度低,出菇也不理想。?
(2)营养营养物质是大球盖菇的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获得高产的根本保证。大球盖菇对营养的要求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质为主。碳源有葡萄糖、蔗糖、纤维素、木质素等,氮源有氨基酸,蛋白胨等。此外,还需要微量的无机盐类。实际栽培结果表明,稻草、麦秆、木屑等可作为培养料,能满足大球盖菇生长所需要的碳源。栽培其他蘑菇所采用的粪草料以及棉籽壳反而不是很适合作为大球盖菇的培养基。麸皮、米糠可作为大球盖菇氮素营养来源,不仅补充了氮素营养和维生素,也是早期辅助的碳素营养源。?

  (3)温度温度是控制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的一个重要的因子。?
①菌丝生长阶段。大球盖菇菌丝生长温度范围是5~36℃,-适生长温度是24~28℃,在10℃以下和32℃以上生长速度迅速下降,超过36℃,菌丝停止生长,高温延续时间长会造成菌丝死亡。在低温下,菌丝生长缓慢,但不影响其生活力。当温度升高至32℃以上时,虽还不致造成菌丝死亡,但当温度恢复适宜温度范围,菌丝的生长速度已明显减弱。在实际栽培中若发生此种情况,将影响草堆的发菌,并影响产量。?

  ②子实体生长阶段。大球盖菇子实体形成所需的温度范围是4~30℃,原基形成的-适温度是12~25℃。在此温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子实体的生长速度增快,朵形较小,易开伞;而在较低的温度下,子实体发育缓慢,朵形常较大,柄粗且肥,质优,不易开伞。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遇到霜雪天气,只要采取一定的防冻措施,菇蕾就能存活。当气温超过30℃以上时,子实体原基即难以形成。?

  (4)光线大球盖菇菌丝的生长可以完全不要光线,但散射光对子实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在实际栽培中,栽培场选半遮荫的环境,栽培效果更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产量高;其二是菇的色泽艳丽,菇体健壮,这可能是因为太阳光提高地温,并通过水蒸汽的蒸发促进基质中的空气交换以满足菌丝和子实体对营养、温度、空气、水分等的要求。但是,如果较长时间的太阳光直射,造成空气湿度降低,会使正在迅速生长而接近采收期的菇柄龟裂,影响商品的外观。?

  (5)空气大球盖菇属于好气性真菌,新鲜而充足的空气是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在菌丝生长阶段,对通气要求不敏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可达0.5%~1%;而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要求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要低于0.15%。当空气不流通、氧气不足时,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发育均会受到抑制,特别在子实体大量发生时,更应注意场地的通风,只有保证场地的空气新鲜,才有可能获得优质高产。?

  (6)pH值大球盖菇在pH值4.5~9均能生长,但以pH值为5~7的微酸性环境较适宜。在pH值较高的培养基中,前期菌丝生长缓慢,但在菌丝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有酸,而使培养基中的pH值下降。菌丝在稻草培养基自然pH值条件下可正常生长。?

  (7)土壤大球盖菇菌丝营养生长阶段,在没有土壤的环境能正常生长,但覆土可以促进子实体的形成。不覆土,虽也能出菇,但时间明显延长,这和覆盖层中的微生物有关。覆盖的土壤要求含有腐殖质,质地松软,具有较高的持水率。覆土以园林中的土壤为宜,切忌用砂质土和粘土。土壤的pH值以5.7~6.0为好。?

  总括起来,大球盖菇栽培的主要参数为:?
(1)发菌菌丝培养温度21~27℃;培养料含水量70%~75%;培养时间25~45天;二氧化碳浓度>2%,通风每小时0~1次,不需要光照。?

  (2)菇蕾形成原基分化温度10~16℃,相对湿度95%~98%;时间14~21天;二氧化碳浓度<0.15%;通风每小时4~8次或根据二氧化碳的浓度而定;光照100~500勒克斯。?
(3)子实体发育(长菇)生长温度16~21℃,相对湿度85%~95%;时间7~14天,二氧化碳浓度<0.15%,通风每小时4~8次,光照100~500勒克斯,出菇两潮间相隔3~4周。?

  三、菌种制作?
大球盖菇菌种生产方法和蘑菇、草菇菌种生产方法基本相同,可用组织分离法和孢子分离法获得纯菌种,新区主要靠引进母种或原种。适合大球盖菇母种生产的培养基如下:?

  1.母种培养基?
(1)麦芽糖酵母琼脂培养基(MYA)大豆蛋白胨(豆胨)1克、酵母2克、麦芽糖2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000毫升。?
(2)马铃薯葡萄糖酵母琼脂培养基(PDYA)马铃薯300克(加水1 500毫升,煮20分钟,用滤汁)、酵母2克、豆胨1克、葡萄糖10克、琼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
(3)燕麦粉麦芽糖酵母琼脂培养基(DMYA)燕麦粉80克、麦芽糖10克、酵母2克、琼脂20克,加水至1 000毫升。?
上述3种配方中如不加琼脂,即可作为液体培养基。以上培养基需按常规配制、分装、灭菌、接种和培养。?

  2.原种和栽培种培养基?
(1)小麦秆或裸麦秆,切碎(长2~3厘米),泡湿,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2)小麦、裸麦,高粱、玉米、小米等谷粒浸泡,煮透至没有白芯但表皮不破,加2%碳酸钙,装瓶,高压灭菌后备用。?
(3)木屑和小木片各40%、麸皮20%,制作栽培种培养基。?
还可用平菇或金针菇下脚料作培养基重新灭菌后备用。?

  3.接种?
可以用培养3~4天的液体菌种接种。若用固体菌种必须加大接种量(菌种/培养料),接种量-少10%,-好15%~20%。

  4.培养?
接种后,把菌种瓶或袋放在20~28℃培养室中培养。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几天后,菌丝生长速度会逐渐缓慢,加速菌丝生长的方法是搅拌。用液体菌种接种的无菌麦粒培养基,每隔3~7天摇瓶一次,把菌丝摇断,可以刺激菌丝再生,能保证菌丝生长旺盛。?

  四、栽培管理?
1.栽培材料?

大球盖菇可利用农作物的秸秆作原料,用不加任何有肥的培养料,大球盖菇的菌丝就能正常生长并出菇。如果在秸秆中加入氮肥、磷肥或钾肥,大球盖菇的菌丝生长反而很差。木屑、厩肥、树叶、干草栽培大球盖菇的效果也不理想。大面积栽培大球盖菇所需材料数量大,为此应提前收集,贮存备用。作物秸秆可以是稻草、小麦秆、大麦秆、黑麦秆、亚麻秆等。?

  早稻草和晚稻草均可利用,但晚季稻草生育期较长,草秆的质地较粗硬,用于栽培大球盖菇,产菇期较长,产量也较高。稻草质量的优劣,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直接影响。适宜栽培大球差菇的稻草应是足干,新鲜的。贮存较长时间的稻草,由于微生物作用可能已部分被分解,并隐藏有螨、线虫、跳虫、霉菌等,会严重影响产量,不适宜用来栽培。清洁、新鲜、干燥的秸秆,不利于各种霉菌和害虫生长,因而在这种培养料上大球盖菇菌丝生长很快,鲜菇产量-高。实验表明,大球盖菇在新鲜的秸秆(麦秆)上,每平方米可以产菇12公斤,而使用上一年的秸秆每平方米只产鲜菇5公斤,而生长在陈腐秸秆上每平方米只产鲜菇1公斤。?除主要材料外,还需准备建堆后用的覆盖物和防雨用的薄膜。覆盖物可利用废旧麻袋,经清洗晒干后,将其底部及一侧剪开,展平即可,较大的破洞要补上。还可用质地较厚的无纺布或草帘来覆盖,也有用成叠的废报纸作覆盖物的。?

  2.栽培方式?
大球盖菇可以在菇房中进行地床栽培、箱式栽培和床架栽培,不适合集约化室内栽培。目前德国、波兰、美国主要在室外(花园、果园)采用阳畦进行粗放式裸地或保护地栽培。在我国也多以室外生料栽培为主,因为不需要特殊设备,制作简便,且易管理,栽培成本低、经济效益好。?

  3.栽培季节?
根据大球盖菇的生物学特性和当地气候和栽培设施等条件而定。在中欧各国,大球盖菇是从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始栽培。在我国华北地区,如用塑料大棚保护,除短暂的严冬和酷暑外,几乎常年可安排生产。?如在常年结果的柑桔、板栗等园林里进行立体套种,为了使大球盖菇和树木形成一个组合得当、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较佳立体栽培模式,还必须考虑不同品种果实的采收期。?

  较温暖的地区可利用冬闲田,采用保护棚的措施栽培。播种期宜安排在11月中下旬至12月初,使其出菇的高峰期处于春节前后,或按市场需求调整播种期,使其出菇高峰期处于蔬菜淡季或其他蕈菌上市量少的季节。?

  4.栽培场所?
室外栽培是目前栽培大球盖菇的主要方法。温暖、避风、遮荫的地方可以提供适合大球盖菇生长的小气候,半荫蔽的地方更适合大球盖菇生长,但持续荫蔽(如大树下的树荫)会严重地妨碍大球盖菇的生长发育。
(1)栽培场的选择?
①宜选择近水源,而排水又方便的地方。因栽培中使用的大量稻草需要浸湿,整个管理过程中需要喷水保湿,都需要有水源。但场地在多雨的时候不可积水,以保证大球盖菇的正常生长。?
②在土质肥沃,富有腐殖质而又疏松的壤土菌床上种植,有利于早出菇和提高产量。?
③宜选择避风、向阳,而又有部分遮荫的场所。大球盖菇喜生在半遮荫的环境,切忌选择低洼和过于阴湿的场地。?
适地适栽可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益,或者稍加改造,创造条件满足大球盖菇生长发育的要求。如在柑桔、板栗、园林或冬闲田里进行立体种植,果菌、林菌结合,合理利用光能资源。果树、园林树木为大球盖菇创造了遮荫保湿的生态环境,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又极大地满足了大球盖菇的好气特性,而大球盖菇排出的二氧化碳又增强了果树的光合作用,它们既有营养物质的互补,又有气体交换的良性循环,有明显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2)整地作畦首先在栽培场四周开好排水沟,主要是防止雨后积水。整地作畦的具体作法是先把表层的壤土取一部分堆放在旁边,供以后覆土用,然后把地整成垄形,中间稍高,两侧稍低,畦高10~15厘米,宽90厘米,长150厘米,畦与畦间距离40厘米。?
若在园林里栽培,可根据园里的地形因地制宜直接在畦上建菇床,为不影响树木生长,可不翻土,将菇床建在两棵树的中间或稍靠近畦的一侧,以便于果园管理。?
以冬闲田进行塑料保护棚栽培,为创造大球盖菇的半遮光的生态环境,可在顶部加上一层塑料遮阳网,或者利用蔓生作物,如豌豆、秋黄瓜、丝瓜等适当遮光,也可以另加草帘等创造半遮光、保湿、保温的环境。根据气温的变化以及出菇的情况进行通风管理。?
(3)场地消毒在整地作畦完成后尚未建堆之前应进行场地的消毒。可在畦上泼浇1%的茶籽饼水,防止蚯蚓危害。在畦上和四周喷敌敌畏。若选用山地作菇场,必须撒用灭蚁灵、白蚁粉等灭蚁。?

  5.浸草预堆?
(1)稻草浸水在建堆前稻草必须先吸足水分。把净水引入水沟或水池中,将稻草直接放入水沟或水池中浸泡,边浸草边踩草,浸水时间一般为2天左右。不同品种的稻草,浸草时间略有差别。质地较柔软的早稻草,浸草时间可短些,大约36~40小时;晚稻草、单季稻草质地较坚实,浸草时间需长些,大约48小时。稻草浸水的主要目的一是让稻草充分吸足水分,二是降低基质中的pH值,三是使其变软以便于操作,且使稻草堆得更紧。采用水池浸草,每天需换水1~2次。?除直接浸泡方法外,也可以采用淋喷的方式使稻草吸足水分。具体做法是把稻草放在地面上,每天喷水2~3次,并连续喷水6~10天。如果数量大,还必须翻动数次,使稻草吸水均匀。短、散的稻草可以采用袋或筐装起来浸泡或淋喷。?
对于浸泡过或淋透了的稻草,自然沥水12~24小时,让其含水量达-适湿度70%~75%。可以用手抽取有代表性的稻草一小把,将其拧紧,若草中有水滴渗出,而水滴是断线的,表明含水量适度;如果水滴连续不断线,表明含水量过高,可延长其沥水时间。若拧紧后尚无水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偏低,必须补足水分再建堆。?
(2)预发酵在白天气温高于23℃以上时,为防止建堆后草堆发酵、温度升高而影响菌丝的生长,需要进行预发酵。在夏末秋初季节播种时,-好进行预发酵。具体做法是将浸泡过或淋透的草放在较平坦的地面上,堆成宽约1.5~2米、高1~1.5米的长度不限的草堆,要堆结实,隔3天翻一次堆,再过2~3天即可移入栽培场建堆播种。?
预发酵在实际栽培中可通过分步操作结合进行,即浸透的草从水沟中捞起后即将其成堆堆放,一方面让其沥去多余水分,另一方面适当延长时间,让其发酵升温,过2~3天再分开分别建堆。采用此法进行时,应注意掌握稻草的含水量,尤其是堆放在上层的草常偏干,一定要补足水分后才能播种建堆,否则会造成建堆后温度上升,影响菌丝的定植。?

  6.建堆播种?
(1)建堆播种前面的工序完成之后,就可以建堆了。堆制菌床-重要是把秸秆压平踏实。草料厚度20厘米,-厚不得超过30厘米,也不要少于20厘米。每平方米用干草量20~30公斤,用种量600~700克。堆草时第一层堆放的草离畦边约10厘米,一般堆3层,每层厚约8厘米,菌种掰成鸽蛋大小,播在两层草之间。播种穴的深度5~8厘米,采用梅花点播,穴距10~12厘米。增加播种的穴数,可使菌丝生长更快。?

  关于堆草的形式,各地可因地置宜地进行。如参照草菇栽培的方式先扎小草把的方式,然后再分层堆叠;或者把料草捆成较大的草把(干草量5~7公斤),将菌种塞入草把内,再把整捆的草置于地上,一般可将3捆草堆在一起。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建堆,均必须掌握以下的原则:?
①草堆要尽量紧密结实,以利菌丝生长,有条件的可以碾压后再建堆。?
②以小堆为好,一般在1平方米左右,堆高25厘米左右。成片建堆只要便于行走操作,间距可适当缩小,以充分利用土地。?
③堆形以梯形为好,底层较大,上面向内缩,以便于覆土。?
④菌种块不要过碎,一般以鸽蛋大小为好。?建堆完成后,选3~4个有代表性的草堆插入温度计观察堆温。
(2)加盖覆盖物建堆播种完毕后,在草堆面上加覆盖物,覆盖物可选用旧麻袋、无纺布、草帘、旧报纸等。旧麻袋片因保湿性强,且便于操作,效果-好,一般用单层即可。大面积裁培用草帘覆盖也行。?
草堆上的覆盖物,应经常保持湿润,防止草堆干燥。将麻袋片在清水中浸透,捞出沥去多余水分后覆盖在草堆上。用作覆盖的草帘,既不宜太稀疏,也不宜太厚,以喷水于草帘上时多余的水不会渗入料内为度。若用无纺布、旧报纸,因其质量轻,易被风掀起,可用小石块压边。?

  7.发菌期的管理?
温度、湿度的调控是栽培管理的中心环节。大球盖菇在菌丝生长阶段要求堆温22~28℃,培养料的含水量为70%~75%,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为85%~90%。在播种后,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保持其适宜的温度、湿度指标,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菌丝恢复和生长。?
(1)菇床水分调节建堆前稻草一定要吸足水分,这是保证菇床维持足够湿度的关键。播种后的20天之内,一般不直接喷水于菇床上,平时补水只是喷洒在覆盖物上,不要使多余的水流入料内,这样对堆内菌丝生长有利。如果前期稻草吸水不足,建堆以后稻草会发白偏干,致使菌丝生长速度减缓。如果遇上气温高时,还会造成堆温明显上升,影响菌种的成活,即使以后再补水,也难以达到满意的效果。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不利于菌丝生长。室外栽培需备有塑料薄膜防雨,特别是播种后的20天里,雨水渗入会造成堆内湿度过大。若此期间遇到雨天,可在覆盖物上铺盖薄膜,雨过后即掀去薄膜,并排除菇床周围积水。?
(2)菌丝生长期水分调节菌丝生长阶段应适时适量的喷水。前20天一般不喷水或少喷水,待菇床上的菌丝量已明显增多,占据了培养料的1/2以上,如菇床表面的草干燥发白时应适当喷水。菇床的不同部位喷水量也应有区别,菇床四周的侧面应多喷,中间部位少喷或不喷,如果菇床上的湿度已达到要求,就不要天天喷水,否则会造成菌丝衰退。?
(3)堆温调节建堆播种后1~2天,堆温一般会稍微上升。要求堆温在20~30℃,-好控制在25℃左右,这样菌丝生长快且健壮。在建堆播种以后,每天早晨和下午要定时观测堆温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堆温出现异常现象。当堆温在20℃以下时,在早晨及夜间加厚草被,并覆盖塑料薄膜,待日出时再掀去薄膜。堆温偏高时,应找到堆温升高的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若因稻草浸水时间过短,或吸水不均匀,在建堆后的2~3天,堆温将明显升高,可能超过32℃。此时,应将草堆的上半部分翻开,再适当洒水,过2~3天后,再把草堆重新整理好,-好再补种一部分菌种。如果堆温较高,但不超过30℃,只需把覆盖物掀掉,并在草堆中心部位间隔地打2~3个洞,洞口直径3厘米左右,洞深15~20厘米。培养料的堆温主要受气温的影响。培养料是否需要预发酵处理,应根据栽培季节灵活掌握。在夏未秋初,气温较高时宜进行预发酵,而在气温偏低堆温难以保持时就不要预发酵。浸草后直接建堆播种,在温度偏低的条件下对菌丝的生长还可起促进作用。?
另外,在不同季节栽培大球盖菇还可以通过场地的不同遮阳和通风程度来调节堆温。?
8.覆土?
播种后30天左右,菌丝接近长满培养料,这时可在堆表覆土。有时表面培养料偏干,看不见菌丝爬上草堆表面,可以轻轻挖开料面,检查中、下层料中菌丝,若相邻的两个接种穴菌丝已快接近,这时就可以覆土了。具体的覆土时间还应结合不同季节及不同气候条件区别对待。如早春季节建堆播种,如遇多雨,可待菌丝接近长透料后再覆土;若是秋季建堆播种,气候较干燥,可适当提前覆土,或者分二次来覆土,即第一次可在建堆时少量覆土,仅覆盖在堆上面,且尚可见到部分的稻草,第二次覆土待菌丝接近透料时再进行。?
菇床覆土一方面可促进菌丝的扭结,另一方面对保温保湿也起积极作用。一般情况下,大球盖菇菌丝在纯培养的条件下,尽管培养料中菌丝繁殖很旺盛,也难以形成子实体,或者需经过相当长时间后,才会出现少量子实体。但覆盖合适的泥土并满足其适宜的温湿度,子实体可较快形成。?

  (1)覆盖土壤的选择
覆盖土壤的质量对大球盖菇的产量有很大影响。覆土材料要求肥沃、疏松,能够持(吸)水,排除培养料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腐殖土具有保护性质,有团粒结构,适合作覆土材料。国外认为,50%的腐殖土加50%泥炭土,pH值5.7可作为标准的覆士材料。实际栽培中多就地取材,选用质地疏松的田园壤土。这种土壤土质松软,具有较高持水率,含有丰富的腐殖质,pH值5.5~6.5。森林土壤也适合作覆土材料。碱性、粘重、缺乏腐殖质、团粒结构差或持水率差的砂壤土、粘土或单纯的泥炭不适于作覆土材料。
?
(2)覆土方法
把预先准备好的壤土铺洒在菌床上,厚度2~4厘米,-多不要超过5厘米,每平方米菌床约需0.05立方米土。覆土后必须调整覆土层湿度,要求土壤的持水率达36%~37%。土壤持水率的简便测试方法是用手捏土粒,土粒变扁但不破碎,也不粘手,就表示含水量适宜。?
覆土后较干的菌床可喷水,要求雾滴细些,使水湿润覆土层而不进入料内。正常情况下,覆土后2~3天就能见到菌丝爬上覆土层,覆土后主要的工作是调节好覆土层的湿度。为了防止内湿外干,-好采用喷湿上层的覆盖物。喷水量要根据场地的干湿程度、天气的情况灵活掌握。只要菌床内含水量适宜,也可间隔1~2天或更长时间不喷水。菌床内部的含水量也不宜过高,否则会导致菌丝衰退。?

  9.子实体形成期间的管理?
菌丝长满且覆土后,即逐渐转入生殖生长阶段。一般覆土后15~20天就可出菇。此阶段的管理是大球盖菇栽培的又一关键时期,主要工作的重点是保湿及加强通风透气。?
大球盖菇出菇阶段空间的适宜相对温度为90%~95%。气候干燥时,要注意菇床的保湿,通常是保持覆盖物及覆土层呈湿润状态。若采用麻袋片覆盖,只要将其浸透清水,去除多余的水分后再覆盖到菌床上,一般每天处理1~2次。若采用草帘覆盖,可用喷雾的方法保湿。掀开覆盖物时,结合检查覆土层的干湿情况。若覆土层干燥发白,必须适当喷水,使之达到湿润状态。喷水切不可过量,多余的水流入料内会影响菌床出菇。另外,还要抽查堆内的含水量情况,要求菌丝吃透草料后,稻草变成淡黄色,用手捏紧培养料,培养料既松软,又湿润,有时还稍有水滴出现,这是正常现象。倘有霉烂状或挤压后水珠连续不断线即是含水量过高,应及时采取下述补救措施,否则将前功尽弃。?
(1)停止喷水、掀去覆盖物,加强通气,促进菌床中水分的蒸发,使覆盖物、覆土层呈较干燥的状态,待堆内含水量下降后,才采取轻喷的方法,促使其出菇。?

  (2)开沟排水,尽量降低地下水位。?
(3)从菌床的面上或近地面的侧面上打数个洞,促进菌床内的空气流通。?加强通风透光,每天在喷水和掀去覆盖物的同时,使其直接接受自然的光照。通气的好坏也会影响菇的质量与产量。在菌床上有大量子实体发生时,更要注意通风,特别是采用塑料保护棚栽培,需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有时可长达1~2小时。而在柑桔园栽培,空气新鲜,可不必增加通风次数。场地通气良好,长出的菇菇柄短,菇体结实健壮,产量高。?
大球盖菇出菇的适宜温度为12~25℃,当温度低于4℃或超过30℃均不长菇。不同的季节大球盖菇的出菇期表现差异较大。福建省在10~12月、3~4月温度适宜,出菇快,整齐,出菇时间也相应缩短。而深秋或冬季播种,整个生长期明显延长,其出菇期也会相对延长。为了调节适宜的出菇温度,在出菇期间可通过调节光照时间、喷水时间、场地的通风程度等使环境温度处于较理想的范围。长菇期间,若遇到霜冻,一要注意加厚草被,盖好小菇蕾,二是要少喷水或不喷水,防止直接受冻害。在闽粤地区,只要盖好草被,再加上地温的保护,其菇蕾可安全渡过,但是如果让菇蕾直接裸露,气温低于0℃,菇蕾受到干冷风,特别是西北风袭击,可造成冻害。采用保护棚栽培,即使是连续低温一般均不会造成冻害。深秋或冬季播种建堆,菌丝生长显得很缓慢,但霜冻低温对菌丝体来说,并不产生冻害,可以安全过冬。?
出菇期的用水、通气、采菇等常要翻动覆盖物,在管理过程中要轻拿轻放,特别是床面上有大量菇蕾发生时,可用竹片使覆盖物稍隆起,防止碰伤小菇蕾。?

  10.病虫害防治?
大球盖菇抗性强,易栽培。据栽培的实践及近年来推广的情况来看,尚未发生严重危害大球盖菇生长的病害。但在出菇前,偶尔也会见到一些杂菌,如鬼伞、盘菌、裸盖菇等竞争性杂菌,其中以鬼伞较多见。大球盖菇的栽培过程,较常见的害虫有螨类、跳虫,菇蚊、蚂蚁、蛞蝓等。现将主要防治措施分述如下:?
(1)鬼伞常在菌丝生长不良的菌床上或使用质量差的稻草作培养料栽培时发生。主要防治措施是:?
①稻草要求新鲜干燥,栽培前让其在烈日下曝晒2~3天,利用阳光杀灭鬼伞及其他杂菌孢子。?
②栽培过程中掌握好培养料的含水量,以利菌丝健壮生长,让其菌丝占绝对优势。?
③鬼伞与大球盖菇同属于蕈菌,生长在同一环境中,彻底消灭难度大,在菌床上若发现其子实体时,应及早拔除。?
(2)常见虫害的防治措施?
①选好场地,严禁在白蚁多的地方进行栽培。场地-好不要多年连作,以免造成害虫滋生。?
②在栽培过程中,菌床周围放蘸有0.5%的敌敌畏棉球可驱避螨类、跳虫和菇蚊等害虫。也可以在菌床上放报纸、废布并蘸上糖液,或放新鲜烤香的猪骨头或油饼粉等诱杀螨类。对于跳虫,可用蜂蜜1份、水10份和90%的敌百虫2份混合进行诱杀。?
③栽培场或草堆里发现蚁巢要及时撒药杀灭。若是红蚂蚁,可用红蚁净药粉撒放在有蚁路的地方,蚂蚁食后,能整巢死亡,效果甚佳。若是白蚂蚁,可采用白蚁粉1~3克喷入蚁巢,约经5~7天即可见效。?
④蛞蝓喜生在阴暗潮湿环境,因而应选择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荫蔽度在50%~70%的栽培场。对蛞蝓的防治,可利用其晴伏雨出的规律,进行人工捕杀,也可在场地四周喷10%的食盐水来驱赶蛞蝓。?

  ⑤在室外栽培场,老鼠常会在草堆作窝,破坏菌床,伤害菌丝及菇蕾。早期可采用断粮的办法或者采取诱杀的办法。还可把鼠血滴在栽培场四周及菌床边,让其它老鼠见了逃离。?
五、采收?
大球盖菇比一般食用菌个头大,一般食用菌朵重约10克,而大球盖菇朵重60克左右,-重的可达2 500克,直径5~40厘米。应根据成熟程度、市场需求及时采收。子实体从现蕾,即露出白点到成熟大约需5~10天,随温度不同而表现差异。在低温时生长速度缓慢,而菇体肥厚,不易开伞。相反在高温时,表现朵型小,易开伞。整个生长期可收3潮菇,一般以第2潮的产量-高。每潮菇相间约15~25天。在福建省的自然条件下,从1月中下旬至翌年的5月底或6月初均可出菇,而其出菇-适宜的季节在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和3~4月。?
当子实体的菌褶尚未破裂或刚破裂,菌盖呈钟形时为采收适期,-迟应在菌盖内卷,菌褶呈灰白色时采收。若等到成熟,菌褶转变成暗紫灰色或黑褐色,菌盖平展时才采收就会降低商品价值。不同成熟度的菇,其品质、口感差异甚大,以没有开伞的为佳。?
达到采收标准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菇体的下部,轻轻扭转一下,松动后再向上拔起。注意避免松动周围的小菇蕾。采过菇后,菌床上留下的洞口要及时补平,清除留在菌床上的残菇,以免腐烂后招引虫害而危害健康的菇。采下来的菇,应切去其带泥土的菇脚。

  六、销售和加工?

  1.鲜售?
采收的鲜菇去除残留的泥土和培养料等污物,剔除有病、虫菇,放入竹筐或塑料筐,尽快运往销售点鲜销。鲜菇放在通风阴凉处,避免菌盖表面长出绒毛状气生菌丝而影响商品美观。鲜菇在2~5℃温度下可保鲜2~3天,时间长了,品质将下降。?

  2.加工?
国内对大球盖菇的加工方法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目前尚未制定出质量标准以及较完善的加工工艺流程。现仅提出以下方法供参考:?
(1)干制可参照蘑菇片和草菇的脱水法,采用人工机械脱水的方法。或者把鲜菇经杀青后,排放于竹筛上,迭入脱水机内脱水,使含水量达11%~13%。杀青后脱水干燥的大球盖菇,香味浓,口感好,开伞菇采用此法加工,可提高质量。也可采用焙烤脱水,用40℃文火烘烤至七八成干后再升温至50~60℃,直至菇体足干,冷却后及时装入塑料食品袋,防止干菇回潮发霉变质。?
(2)盐渍可以参照盐水蘑菇加工工艺,采用盐渍的方法加工大球盖菇。大球盖菇菇体一般较大,杀青需8~12分钟,以菇体熟而不烂为度,视菇体大小掌握。通常熟菇置冷水中会下沉,而生菇上浮。按一层盐一层菇装缸,上压重物再加盖。盐水一定要没过菇体。盐水浓度为波美22度。?
(3)制罐有关专家认为此菇适于加工制罐,可参照蘑菇的加工方法进行。由于大球盖菇菇体大小差异较大,应挑选其中优质的、大小较适中的菇作为原料。?

 

 
灰树花栽培技术   
    
一、概述?
灰树花是食、药兼用蕈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菌属。灰树花的异名很多,有些著作称之为贝叶多孔菌,河北叫做栗子蘑、栗蘑,四川叫千佛菌,《福建通志》中称为重菇,而当地群众把它叫做莲花菇,北京市延庆县东山地区称之为甜瓜板,还有叫奇果菌或叶奇果菌的。由于我国较早的权威专著《中国的真菌》的采用,灰树花便成为比较通用的汉语名称。?灰树花具有松蕈样芳香,肉质柔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据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分析河北省迁西人工栽培的灰树花,其营养和口味都胜过号称菇中之王的香菇,能烹调成多种美味佳肴,是极其珍贵的高档食用蕈菌。?
灰树花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功能。据文献报导,它有抑制高血压和肥胖症的功效;由于富含铁、铜和维他命C,它能预防贫血、坏血病、白癜风,防止动脉硬化和脑血栓的发生;它的硒和铬含量较高,有保护肝脏、胰脏,预防肝硬化和糖尿病的作用;硒含量高使其还具有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和某些心脏病的功能;它兼含钙和维生素D,两者配合,能有效地防治佝偻病;较高的锌含量有利大脑发育、保持视觉敏锐,促进伤口愈合;高含量的维生素E和硒配合,使之能抗衰老、增强记忆力和灵敏度。灰树花还是引人注目的抗癌药源,一方面,较高的硒含量有抗御癌肿的作用,尤其是所含灰树花多糖(Grifolan),以β-葡聚糖(glucan)为主,其中抗癌活性-强,带6条支链的β-(1,3)-葡聚糖占相当大的比重,据说比已经面市的香菇多糖(Lentinan,日本 的PSK,)、云芝多糖 (上海的PSP)等有更强的抗癌能力;同时它又是极好的免疫调节剂。作为中药,灰树花和猪苓等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肝硬化腹水及糖尿病等,是非常宝贵的药用真菌。?
浙江医科大学对其抗癌作用研究较深,于1992年开发了以灰树花提取物为内容的新药“保力生”,浙江庆元已批量生产以灰树花多糖为主要成分的中药“保力生胶囊”。?

  二、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灰树花子实体肉质,短柄,呈珊瑚状分枝,末端生扇形至匙形菌盖,重叠成丛,大的丛宽40~60厘米,重3~4公斤;菌盖直径2~7厘米,灰色至浅褐色。表面有细毛,老后光滑,有反射性条纹,边缘薄,内卷。菌肉白,厚2~7毫米。菌管长1~4毫米,管孔延生,孔面白色至淡黄色,管口多角形,平均每毫米1~3个。孢子无色,光滑,卵圆形至椭圆形。菌丝壁薄,分枝,有横隔,无锁状联合。?

  2.生态环境及分布?
灰树花于夏秋间生于栎、栲及其他阔叶树的树干及伐桩周围,导致木材腐朽。野生灰树花分布于日本、欧洲、北美和我国许多地区,黑龙江、吉林、河北、四川、云南、广西、福建等省区都有过野生灰树花的报导。笔者也曾在北京远郊区板栗树林中采集到。?

  3.生理特性?
灰树花菌丝在20~30℃范围内均能生长,-适温度是24~27℃。子实体可在16~24℃下发生,-适温度为18~21℃。菌丝生长的环境相对湿度以65%为宜,子实体发生的-适湿度是90%。灰树花属好氧型真菌,无论菌丝生长还是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特别是子实体发育阶段要求保持经常对流通风,室内一般难以满足,因而出菇多在通风较好的室外进行。菌丝生长对光照要求不严格,子实体生长要求较强的散射光和稀疏的直射光,光照不足色泽浅,风味淡,品质差,并影响产量。灰树花生长的pH值为4.5~7, -适pH值为5.5~6.5。?

  三、栽培管理?
1970年,日本开始人工栽培,产量逐年提高,-近年产已超过万吨,市场鲜售价约每公斤1 000日元。由于供不应求,日本还要从我国进口一些。近十几年来,我国浙江、河北、四川、云南、福建、上海等地一些科研单位进行了引种驯化和实验栽培。浙江省庆元、河北省迁西等地区开始了规模化生产,北京市昌平黑山寨也曾种植。?

1.菌种制作?
不同菌种和菌种质量对灰树花的产量和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有的菌种质量低劣,甚至干脆就不出子实体。因此一定要选用经生产验证,抗逆性强,生长快,产量高的优良菌种。无论是引进的或自己分离的菌种,在大规模扩接前都应进行出菇试验。?
灰树花母种适宜的培养基为PDA综合培养基和麸皮培养基,也可用谷粒培养基,按常规方法制作。这三种培养基可用于灰树花母种的分离和转扩,分离部位以灰树花菌盖与菌柄连接处的内部菌肉为佳。选择待分离株应是品系中分化好的健壮株,分离和转扩均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制作灰树花原种的常用培养基配方有:?
(1)栗木屑80%、麦麸皮8%、石膏和糖各1%、沙壤土或壤土10%。?
(2)棉籽皮80%、麸皮8%、石膏和糖各1%、沙壤土或壤土10%。?
培养基配水拌匀,含水量60%,拌好后装瓶、灭菌、接种,在25~26℃培养,30天左右即可满瓶。经质量检查,菌丝粗壮,无杂菌污染方可使用。?

  2.菌袋的制作?
流程: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培菌。?
(1)培养料配方?
①栗木屑70%、麸皮20%、生土8%、石膏1%、糖1%。?
②栗木屑50%、棉籽皮40%、生土8%、石膏和糖各1%,加105%~110%水拌料,使含水量达55%~57%。湿度过大,子实体形成时渗出棕色液体太多,易导致子实体腐烂。?
(2)装袋
用长宽17厘米×30厘米,厚度为0.5~0.6毫米的聚丙烯袋或高密度聚乙烯袋,装料15厘米左右,袋口套直径3厘米高、3厘米的套环,加棉塞盖防水纸,用皮筋或小线扎紧,然后灭菌。?
(3)灭菌
常压灭菌,保持100℃ 8~9小时,或高压灭菌1.5小时。?
(4)接种
按前述要求,采用优良品种,无菌操作。?
(5)培养菌丝
保温25~28℃,室内湿度70%以下,避光培养,日通风1~2次。15天后加散射光,加强通风,温度22~25℃,30天后菌丝长满袋底,表面形成菌皮,然后逐渐隆起,逐渐变成灰白色至深灰色,即为原基,可以进入出菇管理。?

  3.栽培管理?
灰树花出菇有袋式和仿野生出菇两种管理方式。?

  袋式出菇:将长原基的菌袋移入出菇室,保持温度20~22℃,空气湿度85%~90%,光照200~500勒克斯,3~5天后除去环、棉塞,直立床架上,袋口上覆纸,纸上喷水,每天通风2~3次,每次1小时。约20~25天后,菌盖充分展开,菌孔伸长时采摘。采摘时,可用小刀将整丛菇体割下,连采2~3潮,生物效率30%~40%。?
仿野生出菇:木屑作培养基的栽培菌袋,菌丝满袋后,脱去塑料袋,将菌棒整齐地排列事先挖好的畦内,菌棒间留适当间隙,在菌棒缝隙及周围填土,表面覆上1~2厘米的土层。这是覆土栽培的一种形式,生物效率可达100%~120%。这种方式远远优于前者(袋式出菇),故在此着重介绍。?
(1)排菌时间
灰树花在唐山地区栽培,-佳排菌下地期在11月至次年4月底。因为此时空气和土壤中的杂菌、病虫不活跃,不侵害菌丝,而灰树花菌丝耐低温,菌丝连接紧密,长势健壮,对菌丝吸收营养有利。低温期排菌下地尽管发育期较长,但出菇早、产量高,可在雨季前完成产量的80%,4月底以后栽种的灰树花因为气温高、杂菌活跃,灰树花菌袋易感染,并会出现子实体生长快,单株小,总产量低,易受高温和暴雨危害。?
(2)排菌方法?
①场地。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干燥、不积水、近水源、排灌方便、远离厕所或畜禽圈的地方。?
②挖地坑。要求东西走向,挖宽45~55厘米、长2.5~3.0米、深25厘米的地坑,地坑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在其中间修排水沟,以便于行走、管理和排水。?
③栽前预备工作。地沟挖好后,要先灌一次大水,目的是保墒。水渗干后,在沟底和沟帮撒一层石灰,目的是增加钙质和消毒,再在沟底和沟帮撒一薄层敌百虫粉,-后在沟底铺少量表土。?
④排放菌棒。将发好菌丝的菌袋全部剥去塑料袋,将菌棒横成排竖成行地排放在沟内,相邻菌棒要挨紧,每4个菌棒之间要有一个空隙。同时,要通过扒或垫沟底的回土,使排放在沟内的菌棒上表面齐平。这样在沟内可排放4~5行菌棒。?
⑤填缝隙。将菌棒与菌棒之间和菌棒与沟帮之间的空隙填上土,至菌棒以上1厘米。?
⑥灌水。往坑内放水使土落实,有空隙或凹坑用湿润土拢平,保持表层土厚1~2厘米。
⑦包帮。用塑料薄膜或尼龙袋将坑四周包严,以防坑边土脱落。2月以前排菌下地的还需在畦内铺一层薄膜,在薄膜上覆盖5~7厘米土层,到4月中旬将畦内薄膜和浮土铲净,准备出菇管理。?
⑧搭阴棚。在坑北侧和坑中部立两道横杆,中部横杆距地面15厘米,北侧横杆距地面25厘米,在横杆上搭塑料布和草帘,呈南低北高倾斜状。4月份以前北部塑料布直铺到地面上,并用土压紧,东西两侧留排气孔。?
⑨铺砾。冬季下菌时盖浮土和薄膜的要在铲除浮土和薄膜后铺砾。畦内平铺一薄层1.5~2.5厘米直径的光滑石砾。
(3)出菇管理?
①水分管理。4月下旬自然气温达到15℃以上,在畦内灌一次水,水量以没畦面2厘米左右为宜,自动渗下后每天早、中、晚各喷水一次,水量以湿润地面为宜,并尽量往空间喷。根据降雨情况,干旱时每隔5~7天要浇水一次,水能立即渗下为宜,有降雨时少灌。灰树花原基发后,喷水时应注意远离原基,避免将原基上的黄水珠冲掉。灰树花长大后可以在菇上喷水,促进菇体生长。灰树花采收后3天,其根部不要喷水,以利菌丝复壮,再长下潮菇。?高温季节还需要往草帘和坑外空地洒水,降温增湿。低温季节喷水和灌水时-好用日光晒过的温水,以利保温。雨季降雨充足,可以少喷水或不喷水,干旱燥热需在白天中午增喷一次大水。?
②温度管理。4月下旬或5月上旬以保温为主,晚上要盖严草帘和塑料布,或者草帘在下塑料布在上,并在日光充足时适当延长阳光直射畦面的时间。6月下旬至8月高温高热期应以降温为主,可以用喷水降温和增加草帘上的覆盖物增加遮荫程度。晚上揭开塑料布或草帘露天生长,白天气温高时再盖上草帘或塑料布等覆盖物。?
③通气管理。4月中旬以后要将北侧塑料布卷起叠放在草帘上,使北侧长期保持通风,每天早晚要揭开草帘通风1~2小时。注意低温时和大风天气要少通风,高温和阴雨时要多通风,早晚喷大水前后,适当加大通风。通风要和保温、保湿、遮光协调进行,不可不通风,也不可通风过多。菇蕾分化期少通风多保湿,菇蕾生长期多通风促蒸发。?
④光照管理。用支斜架的方法保持灰树花生长的稳定散射光,每天早晚晾晒1~2小时增加弱直射光。生产上不采用过厚的草帘,以保留稀疏的直射光,出菇期避免强直射光,不可为保温和操作方便而撤掉遮荫物,造成强光照菇。?
⑤光温水气协调管理。光、温、水、气这些因子必须协调执行,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天气情况,以及栽培管理条件,抓主要方面,但不能忽视以致偏离次要方面的极限,还需要通过任何一种因子的概貌措施来创造对其它因子的需求条件。如雨天增加通风达到出菇的湿润条件,干热时通过增加遮荫减少高温伤害;每天早晚揭帘晾晒,可与通风、喷水同时进行,或者在此时采菇。?
灰树花畸形菇多是由于环境不协调造成的,如原基黄化萎干不分化,由于通风大湿度小造成;小散菇是由于通风小缺少光照造成;菇盖形如小叶,分化迟缓的鹿角菇和高脚菇是由通风不畅、湿度过大造成的;黄肿菇是由于水汽大、通风弱或高温造成;白化菇多是由于光照弱造成;焦化菇由于光强水分小造成;原基不生长,多是由于覆土厚、浇水过勤、浇冷水造成温度低,生长缓慢所致;薄肉菇是由于高温、高湿,通风不畅,菇体不蒸发而成;培养基塌陷是由于高温、不通风以致菌丝体死亡造成的。?
总之,灰树花高产的前提是协调光、温、水、气因子,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条件?

四、病虫害防治?
灰树花出菇期较长,特别是贯穿整个高温夏季,时常发生病虫侵害,在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同时,通常还采用如下应急防治措施:?
1.发现局部杂菌感染时,通常用铁锨将感染部位挖掉,并撒少量石灰水盖面,添湿润新土,拢平畦面,感染部位较多时,可用5%草木灰水浇畦面一次。?
2.发现虫害,用敌百虫粉撒到畦面无菇处。用低毒高效农药杀虫,尽量避免残毒危害。
3.在7~8月份高温季节,当畦面有粘液状菌棒出现时,用1%漂白粉液喷床面以抑制细菌。?
五、采收和贮运?
1.灰树花采收的时间?
灰树花由现蕾到采收的时间与子实体生长期的温度有关。一般地说,如果温度在23~28℃之间,由现蕾到采摘需13~16天,如果出菇时的温度在22℃以下至14℃,由现蕾至采摘要经过16~25天。?
2.灰树花应该采摘时的标志?
(1)如果阳光充足,灰树花幼小时颜色深,为灰黑色,长出菌盖以后在菌盖的外沿有一轮白色的小白边,这轮小白边是菌盖的生长点。随着菌盖的长大,菌盖由深灰色变为黄褐色,作为生长点的白边颜色变暗,边缘稍向内卷曲,此时可采摘。?
(2)如果光照不足,灰树花幼小时,颜色较白,生长点不明显,到菌盖较大时,要看菌盖背面是否出现多孔现象,如果恰好出现菌孔,此时可采摘;如果菌管已经很长,说明灰树花已经老化。老化的灰树花不但质量差,也影响下茬的出菇,所以应及时采收。?
3.灰树花采收的方法?
采收灰树花时,将两手伸平,插入子实体底下,在根的两边稍用力,同时倾向一个方向,菌根即断。注意不要弄伤菌根。有的菌根可以长出几次灰树花。检净碎片及杂草等,过1~2天上一次大水,照常保持出菇条件,过20~40天就可出下潮菇。将采下的灰树花除掉根部的泥土和沙石及子实体上面的杂草等即可鲜售。

  4.灰树花的贮运?
鲜灰树花应贮放在密闭的箱内或筐内,每朵灰树花单层排放,尽量不要堆得过高,造成挤压。需要密集排放时,应使菇盖面朝下,菇根面朝上。灰树花贮藏温度以4~10℃为宜,温度过高,鲜菇继续生长因而老化。灰树花鲜品运输要力争平稳,将每箱(筐)单层或双层排放,避免挤压、碰撞和颠簸。?干制和盐渍是灰树花的主要加工方式
 

 

姬松茸栽培技术   
    

  一、姬松茸的特性?
姬松茸又名小松菇、巴西蘑菇或柏拉氏蘑菇、ABM菇,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蘑菇(黑伞)科蘑菇(黑伞)属,原产于巴西、秘鲁。1965年,日裔巴西人将其孢子菌种送给日本,经蕈菌工作者数年的试验性栽培,获得成功,10多年后开始进行商业性栽培,并按照日本人喜爱的松茸而命之以“姬松茸”的美名。实际上,姬松茸是白蘑菇的近亲,与松茸无论从分类地位和性状风味上都有很大差别。?
1992年,福建农业科学院引进菌种,进行试验研究,在该省一些地区栽培,逐渐推广至华北地区,北京市已有试验性栽培,其发展前景,尤其是国际市场看好,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1.营养价值和医药功效?
姬松茸菌盖嫩,菌柄脆,口感极好,味纯鲜香,食用价值颇高。新鲜子实体含水分85%~87%;可食部分每100克干品中含粗蛋白40~45克、可溶性糖类38~45克、粗纤维6~8克、脂肪3~4克、灰分5~7克;蛋白质组成中包括18种氨基酸,人体的8种必需氨基酸齐全,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麦角甾醇。姬松茸营养极其丰富,而且组配合乎人体健康要求,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医药保健价值。据报道,其多糖含量为食用蕈菌之首,特别是所含甘露聚糖对抑制肿瘤(尤其是腹水癌)、医疗痔瘘、增强精力、防治心血管病等都有神效。正是由于有如此诱人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保健功能,所以近年来在日本掀起食用姬松茸热。?

  2.姬松茸的形态?
姬松茸子实体粗壮,菌盖直径5~11厘米,初为半球形,逐渐成馒头形-后为平展,顶部中央平坦,表面有淡褐色至栗色的纤维状鳞片,盖缘有菌幕的碎片。菌盖中心的菌肉厚达11毫米,边缘的菌肉薄,菌肉白色,受伤后变微橙黄色。菌褶离生,密集,宽8~10毫米,从白色转肉色,后变为黑褐色。菌柄圆柱状,中实,长4~14厘米,直径1~3厘米,上下等粗或基部膨大,表面近白色,手摸后变为近黄色。菌环以上-初有粉状至绵屑状小鳞片,后脱落成平滑,中空。菌环大,上位,膜质,初白色,后微褐色,膜下有带褐色绵屑状的附属物。孢子阔椭圆形至卵形,没有芽孔。菌丝无锁状联合。?
3.生活条件?
姬松茸是夏秋间发生在有畜粪的草地上的腐生菌,要求高温、潮湿和通风的环境条件。
(1)营养需求
姬松茸主要分解利用农作物秸秆,如稻草、麦秸、玉米秆、棉籽皮等和木屑作为碳源;豆饼、花生饼、麸皮、玉米粉、畜禽粪和尿素、硫酸铵等作氮源。据试验研究,姬松茸能利用蔗糖、葡萄糖,而不能利用可溶性淀粉;能利用硫酸铵,浓度在?0.3%?时-佳;也可利用硝酸铵,但不能利用蛋白胨。?
(2)温度
菌丝发育温度范围10~37℃,适温23~27℃。子实体发生温度范围17~33℃,适温20~25℃。?
(3)水分
培养料-适含水量55%~60%(料水比为1∶1.3~1.4),覆土层-适含水量60%~65%,菇房空气湿度75%~85%。?
(4)光线
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少量的微光有助于子实体的形成。?
(5)空气
姬松茸是一种好氧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都需要大量新鲜空气。?
(6)酸碱度
培养料的pH值在6~11范围内皆可生长,-适pH值8.0。?

  二、姬松茸的栽培技术?
姬松茸的栽培方法与双孢蘑菇的栽培方法相似。?
1.菇房的设置?
菇房是姬松茸生长发育的场所,要选择为姬松茸获得优质高产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菇房可以是现代化菇房、塑料大棚、简易塑料棚和空闲房屋。菇房内可采用层迭式或畦式,根据菇房现有条件而定。如主要利用自然气温,应抓住适宜的季节进行栽培。北京地区一般安排在春末夏初至秋天栽培,播种后40天左右出菇时菇房温度控制在20~28℃为好。如利用菜窖或温室,一年四季均可栽培。南方温湿度合适的地方和林区,也可以在加荫棚、风障的条件下露地作畦栽培,根据适合姬松茸生长的温湿度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掌握。?
2.菌种制作?
姬松茸菌种也分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
(1)母种
一般采用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18~20克、水1 000毫升)。制作方法:称取去皮马铃薯200克,洗净,切成不规则的、大小为1~2厘米的块,煮沸后再烧15分钟,以马铃薯酥而不烂为度。用4层纱布过滤,取滤液,放入18克琼脂,加热至琼脂完全熔化,再用4层纱布过滤。在滤液中加入葡萄糖20克,充分搅拌,加热熔化,趁热分装试管,分装量约为试管容量的1/5。然后塞上棉塞,于每平方厘米1.1公斤压力下灭菌30分钟,出锅后,稍事冷却,趁热摆斜面。用从可靠菌种提供处所获优良母种在无菌条件下扩接,一支试管种可扩接30支左右。适温培养,7~10天长满斜面。?
(2)原种
一般采用木屑米糠培养基(木屑77.5%、米糠20%、糖1%、石膏1%、石灰0.5%,另加水120%~130%)。制作方法:先将食糖溶于少量水中,将木屑、米糠、石膏、石灰按比例称好,拌和均匀,把糖水加入清水中,倒入木屑料内,边加边拌,充分拌匀,然后装瓶,清洁瓶口和外部,塞棉塞,每平方厘米1.5公斤压力灭菌2小时。选长势良好、无污染母种,每管可扩接4~6瓶,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适温培养,3~4周,菌丝长满全瓶。?
(3)栽培种
一般采用谷粒培养基(小麦、黑麦、高粱、小米等均可作为谷粒)。制作方法:先将谷粒去除瘪粒、杂质,淘洗干净,取谷粒12公斤,加水17公斤,煮沸15分钟,于沸水中浸15分钟,滤掉水分,稍晾干。取谷粒(熟)11公斤,加石膏粉120克,碳酸钙粉40克,拌匀后装瓶,于每平方厘米1.5公斤压力下灭菌2小时。选长势良好,无污染原种扩接,严格按无菌要求操作。适温培养,3~4周菌丝长满全瓶。?
3.培养料选配?
姬松茸栽培以甘蔗渣为原料-为合适,可用稻草、麦秆、棉籽皮、茅草、芦苇和玉米秆等原料进行栽培,也可任选一种或几种混合,辅以牛粪、马粪、禽粪或少量化肥。所用的原料一般要求晒干和新鲜。介绍如下配方供参考:?
(1)稻草65%、干粪类15%、棉籽皮16%、石膏粉1%、尿素?0.5%?、石灰粉1%,过磷酸钙1%、饼肥0.5%。
(2)甘蔗渣80%、牛粪15.5%、石膏粉2%、尿素0.5%、石灰粉2%。?
(3)玉米秆(或麦秸)80%、牛粪粉15%、石膏粉3%、石灰粉1%、饼肥1%,另加尿素0.4%或硫酸铵0.8%。?
(4)芦苇(或茅草)75%、棉籽皮13%、干鸡粪10%、石灰粉2%,另加复合肥0.7%。?
(5)稻草47%、木屑45%、过磷酸钙2%、硫酸铵1%、石膏粉3%、石灰粉2%,另加尿素0.3%。?
(6)稻草80%、牛粪14%、石膏粉3%、石灰粉3%,另加尿素0.6%。?

  4.建堆发酵?
姬松茸的建堆发酵与双孢蘑菇一样。将稻草、秸秆等或棉籽皮浸透水后与畜禽粪等分层铺撒均匀建堆,一般建堆上宽1.2米,下宽1.5米,高1.3米。?堆料后的3~4天,堆温通常可达70℃左右。堆温的测定一般以圆柱形温度计插入料堆深约33厘米处为标准。5~7天后,堆温就会下降,此时应翻堆。翻堆的目的是改善料层的空气条件,散发堆内的废气,调整料堆的水分,同时添加化肥和石膏粉,改善发酵条件,让微生物继续生长繁殖,更好地促使堆温回升,加速粪草分解,达到均匀腐熟。?
第一次翻堆时加入尿素、硫酸铵等化肥并充分搅拌匀,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通过发酵变成适合姬松茸的氮源。5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再按4天、3天的间隔翻堆5次, 共发酵24天左右。为了使堆料发酵均匀,翻堆时应把中间培养料翻到外面,把外层培养料堆进中间。发酵后培养料以达到棕褐色,手拉纤维易断为度。堆制发酵后培养料含水量约为60%~75%,手抓一把培养料用力挤,指缝有二三滴水即为含水量适宜。将pH值调至9。为了制作均匀、完全成熟、高质量的培养料,翻堆非常重要,这是姬松茸产量高低的先决条件。?

  5.培养料的上床(畦)?
姬松茸栽培室内、野外畦床均可。室内搭架床3~5层或利用原有菇房架床,将完全成熟的培养料均匀地、不松不紧地铺入菇床或畦床,厚度以20厘米为宜。培养料上床后,关闭菇房的出入口、通风口,然后用甲醛加高锰酸钾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8~10毫升,高锰酸钾5克)或用硫磺熏蒸24小时,排除菇房或畦内的药味,待料温降至28℃时播种。?
6.播种及管理?

  培养料整平后,菇房中没有刺鼻的氨味,料温稳定在28℃以下,即进行播种。目前,大都采用谷粒菌种,其方法是把谷粒菌种均匀地撒于培养料表面,大约每平方米面积需要一瓶750毫升的菌种,再盖上一层进房时预先留下的含粪肥较多的优质培养料,厚度以看不到谷粒菌种为度。播种后用木板轻轻抹面。室外畦床栽培播种后尤其要注意保温、保湿,播种后要根据每天的天气温度变化注意床内料温。播种后第6天,若料面干燥应喷水保湿,一般每天通风一次。室内栽培也要注意菇房内的温度变化,既要保温保湿,又要使新鲜空气通入菇房,以人进入菇房时不感到气闷为宜。?
露地栽培,播种后要在畦面两边用竹木条扦插成弯弓形,然后覆盖塑料膜,使其在小气候中发育生长。菇床罩膜内温度以不超过30℃为宜,过高则应揭膜散温,并保持相对湿度不低于85%。?

  7.覆土?
播种后20天左右,菌丝长到整个培养料的2/3时开始覆土。覆土是栽培上非常重要的一环,覆土土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姬松茸的产量和质量。覆土对姬松茸主要起到4个方面的作用:?
(1)覆土层内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刺激诱导姬松茸子实体的形成。?
(2)覆土后,料面和土层的通气性能降低,菌丝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不能很好的散发,改变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比例。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可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3)覆土后,料面和土层内部能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小气候,加之要向土层喷洒大量的水分,使姬松茸菌丝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持续不断地形成子实体。?
(4)覆土对料面菌丝的机械刺激和喷水的刺激都可促进子实体形成,并支持菇体。?姬松茸不覆土不出菇,要求选用保水通气性能较好的土粒用作覆土,不能用太坚硬的砂土。一般采用田底土、泥炭土或人造土(取河泥、塘泥并加入牛粪粉和石灰粉进行堆沤,经1个月后即可使用,pH值9左右)。覆土前一天将土调至含水量为70%~75%。覆土采用平铺方式或锯齿式,即先在料面上覆上一层1厘米左右的土粒后,每间隔10~15厘米做一宽10厘米、高5厘米的土坎,厚度约3~4厘米。?

  8.出菇管理?
出菇期管理的目的是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提高姬松茸的质量和产量,因此要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尽量注意“听、看、摸、嗅、查”。?听:听天气预报,弄清是阴、晴、雨,是否有高温或寒流的袭击。?看:看温度、干湿度,看菇的肥瘦、密度,看菇的外表。?摸:摸一摸覆土的干湿度情况。?嗅:嗅菇房内空气是否新鲜。?查:查一查菌丝生长情况、土层的湿度、有无病虫的危害。?
姬松茸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从播种到菌丝长满培养料要40~50天,快的只需25天左右,即开始现蕾。当菇床土面涌现白色粒状的菇蕾,继而长至黄豆大小,大约3天后菇蕾发育生长至直径2~3厘米时,应停止喷水,避免造成死菇和畸形菇。此时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所以在出菇期应特别注意菇房(畦床)的通风换气。在通风的同时注意菇床土层的湿度,确保菇房内空气湿度在85%~95%,这是姬松茸水分管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姬松茸每潮菇历时约8天,每潮结束后需要15天左右的养菌时间。各潮菇采收后应再修改菇床的形状,补足水分,为下一次出菇做好准备。姬松茸出菇期可持续3~4个月,采收4~5潮。菇房畦栽,鲜菇产量可达10公斤/平方米,露地畦床栽培可产3?公斤/?平方米左右。

  三、采收与加工?
姬松茸以菌盖尚未开伞,表面淡黄色,有纤维状鳞片,菌幕尚未破裂时采收为宜。若过熟采收,菌褶会变黑,降低商品价值。?
采收后的鲜菇可通过保鲜、盐渍、脱水、烘干等方法加工销售;或根据客户要求加工和包装。?

  四、病虫害防治?
姬松茸有抗杂菌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受杂菌的侵害,关键是要十分注意通风换气,勿使菇房内或畦床面长期过湿。杂菌和病虫害一般在覆土前后发现,刚出现时可用喷灯灼烧。若菇房内发现菇蝇、螨类、线虫等,可用硫磺熏蒸或其他高效低毒药物杀灭。


 
               真姬菇栽培技术   


    

  一、概述?
真姬菇又名玉蕈、斑玉蕈,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离褶菌族玉蕈属。其味比平菇鲜,肉比滑菇厚,质比香菇韧,口感甚佳,还具有独特的蟹香味。真姬菇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数种多糖体,其子实体的热水和有溶剂提取物有清除人体自由基的作用,这意味着常食真姬菇有抗癌、防癌、提高免疫力、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的功效。?

  二、生物学特性?
1.真姬菇的形态?
真姬菇子实体丛生,每丛15~50株不等,有时散生,散生时数量少而菌盖大。菌盖幼时半球形,边缘内卷后逐渐平展,直径4~15厘米,近白色至灰褐色,中央带有深色大理石状斑纹。菌褶近白色,与菌柄成圆头状直生,密集至稍稀。菌柄长3~10厘米,粗0.3~0.6厘米,偏生或中生。孢子阔卵形至近球形,显微镜下透明,成堆时白色。?
2.生物学特性?
真姬菇是北温带秋季和冬季发生的食用蕈菌。?
(1)培养特性
真姬菇的菌丝体白色,棉毛状,气生菌丝不旺盛,不分泌黄色液滴,不形成菌皮。在培养程中可产生节孢子和厚垣孢子。真姬菇抗逆性较强,其生活条件与香菇、平菇等其它木腐菌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而且真姬菇的不同菌株对各种生活条件的需求不完全相同,对它们还未完全了解清楚,现将主要的要求介绍如下:?
①营养。真姬菇是一种低温型的木腐菌,栽培原料比较广,如木屑、玉米芯、甘蔗渣和棉籽壳等都可作为主要原料,以用棉籽壳的产量-高。在栽培过程中加少量的辅料,如米糠、麸皮、大豆皮、棉籽饼和玉米粉等可以提高单产。?
②温度。真姬菇与金针菇、滑菇、香菇和平菇等一样具有变温结实特性。菌丝发育温度范围为9~30℃,适温22~24℃;子实体原基分化在4~18℃,生长适温为10~14℃。?
③水分。真姬菇培养料含水量以调到65%左右为宜。因其发菌时间较长,培养料会逐渐失水变干,出菇前应补充水分,使含水量达70%~75%。菇蕾分化期,菇房相对湿度应调节到98%~100%。菇体发育时,菇房相对湿度应为90%~95%。 ?
④光线。真姬菇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但菇蕾分化阶段应有弱光刺激。子实体生长时有向光性,如在地下室或山洞栽培真姬菇,每昼夜应开日光灯10~15小时。?
⑤空气。真姬菇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新鲜空气。培养料的粒度要粗细搭配,防止过湿。防止菇房的二氧化碳过浓,原基大量发生时每小时应通风4~8次。?
⑥pH值。菌丝生长阶段的-适pH值为6.5~7.5。?
真姬菇发菌需30~45天,菌丝成熟达到有出菇能力要30~60天,菇蕾分化需7~12天,子实体发育成长约5~7天。时间控制应根据不同菌种和温度适当伸缩。细致观察,及时控制,是栽培成败和质量高低的关键。?

  三、栽培技术?
1.栽培方式?
其栽培方式与平菇相似,可采取瓶栽或袋栽。?
2.栽培季节?
因其生育期长,一般可考虑9月上旬到来年5月中旬为接种期。依当地气候和菇房控温条件而定,如有空调菇房,则主要根据市场需求考虑。?
一般来说,9月上旬到第二年5月中旬均为真姬菇的接种期。栽培较晚的,菌丝经越夏管理后10月上旬至11月中旬为出菇期。?
3.栽培场地?
塑料大棚、空房、地下室和防空洞等均可作为真姬菇的栽培场地,有条件的可用专业菇房栽培。?
4.菌种?
真姬菇菌种制作分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三个阶段,菌种的制作基本上与白蘑菇和平菇一样。?
5.培养料的调配?
真姬菇栽培原料较广,但-适合且较高产的原料为棉籽壳。现介绍如下几种配方供参考:
(1)棉籽壳85%、米糠(或麸皮)10%、白糖1%、石灰3%、石膏粉1%,加水130%左右,pH值7.5。?
(2)木屑77%、米糠(或麸皮)20%、白糖1%、石膏粉1%、石灰1%,加水150%左右,pH值7.5。?
(3)甘蔗渣(鲜)95%、石膏粉1%、石灰粉3%、过磷酸钙1%,加水110%左右,pH值8.0。
(4)酒糟(新)70%、木屑20%、玉米面6%、石灰3%、石膏粉1%,加水适量,pH值8.5。
配制方法:以配方(1)为例,装料前一天下午,将经过翻晒的棉籽壳和辅料按比例称好,翻料均匀,再把3%的石灰称好,放入容器内加水,搅拌,使石灰溶解,取其澄清液,按比例混入应加水中,然后一边拌料一边加水,将应加的水全部加进去后,打成圆堆,盖上塑料薄膜过夜。次日把堆摊开,撒入米糠、石膏继续翻料,以手握法试水分(即指缝有二三滴水为度),用广泛试纸测pH值,调到合适为止。?

  6.袋栽(瓶)法?
用塑料袋栽培真姬菇比瓶栽真姬菇普遍,其工艺流程:配料→装袋(瓶)→套圈封口→灭菌→接种→菌丝培养→催蕾→育菇。?
(1)配料根据当地原料来源,参考培养料配方合理配料。?
(2)装袋真姬菇发菌时间长,出菇时间较长,一般采用30厘米×15厘米×0.05厘米的聚丙烯袋或17厘米×33厘米×0.05厘米低压聚乙烯袋。装袋时要小心,防袋破损。装袋可采用人工或装袋机装袋。有条件时,采用每小时每5人装400袋的装袋机比较合适。?
(3)套圈封口袋装好后,及时套圈,用包装线扎紧袋口。?
(4)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需在1.5公斤/平方厘米下保持2小时;常压灭菌需持续10小时。
(5)接种真姬菇发菌时间长,接种过程必须严格无菌操作。750毫升菌种瓶原种可接17厘米×35厘米×0.05厘米袋30袋。?
(6)菌丝培养接种后菌袋应及时搬到发菌室发菌,室温保持18~26℃。经40天左右菌丝基本长满,再培养30天左右,菌丝分泌浅黄色素时,才达到生理成熟。?
(7)出菇管理将生理成熟的菌丝袋移送到出菇房。排放方法多样,有立放于床架的,也有卧倒叠放于地沟两侧的,然后依下列次序进行:?
①搔菌。打开袋口,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丝,其目的是促使原基从料面中间接种块处成丛地形成,使以后长出的幼菇向四周发展,形成菌柄肥实、菌盖完整、菌肉肥厚的优质菇。搔菌后往料面注入清水,2~3小时后,倒去尚未被吸收的水。?
②催蕾。在袋口盖上潮湿的报纸或粗白布,同时降温至13~15℃,增加通风量,促使菇蕾形成。一般经10~15天,料面上可以看见针头状的灰褐色菇蕾。?
③育菇。菇蕾出现后,揭去覆盖物,菇房温度保持在14℃左右。采取向周围和地面喷水的办法保持90%的湿度,切勿直接向菇蕾喷水。加强通风,使空气新鲜,并有500勒克斯左右的光照,5~7天真姬菇即可育成。?

  (8)立体蓄水式高产栽培法?
①排袋。菌丝成熟的菌袋,打开一端,将塑料袋卷褪到另一端的边缘,但不要全部脱掉,使之形成土壤与菇体的隔离层,避免出菇时菇体带土。在地沟中间部位,把菌袋头对头(相隔8厘米)并放两排,未脱去塑料袋的一头朝外。每袋间留2厘米间隙,所有间隙用肥沃壤土填充,每层菌袋覆土3厘米,并喷水使土壤吸足水分。照此依次排放第2、3、4……层,共排8层左右(根据菇房实际情况决定层数)。另外,两个墙边各排一行料袋,紧贴墙边排,依次逐层覆土。这样从横截面上看菌袋共4排,覆土后成为3堵菌墙,2条宽70厘米左右的走道,出菇都在走道两边。每排-上面一层覆土厚4厘米,并抹个水槽,两个墙边排棒时要注意留通风孔。菌墙做好后,以保湿为主,每天要根据菇房情况进行通风换气,待袋口形成菇蕾后,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②原基期管理。覆土后15天左右,菌丝体长入土壤中,并和周围菌棒菌丝相互交织,形成了3堵菌墙。此时,菇房温度应保持在12~14℃,相对湿度85%~90%,散射光线150~200勒克斯,空气新鲜,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约7天左右,料面上分化出密密麻麻小米粒大小白色原基,5天左右原基伸长成针尖状,再过约5天,针状菇蕾发育成深褐色球形小菌盖。这时可将袋口卷起,露出菇蕾,进行出菇管理。?
③形成期管理。随着菇体的发育长大,增加菇房通风量,同时及时补水调湿,每天喷水2次,以提高菇体周围的空气湿度。头潮菇结束后,必须及时往菌墙水槽加水,为下潮菇打下基础。菌墙补水是一项高产措施,菌墙蓄水保持了袋料的水分,提高了酶的活性,使培养料中的养分得以充分利用,能够满足菇体生长对营养的要求。在适宜条件下,菌墙出菇整齐,生长迅速,菇体幼嫩肥大,产量高,品质好,生物学效率可达150%。?

  四、采收和分级?
适时采收和认真细致地分级是提高真姬菇商品价值的重要环节。真姬菇长到一定标准时,即菌盖1.5~4厘米时就应及时采收。采收时,一手按住菌柄基部培养料,一手握住菌柄,轻轻地将整丛菇拧下。第一潮菇采收完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菌柄、碎片和死菇,并进行补水管理。大约15天左右第二潮菇蕾就会形成,如前所述继续管理,就可采收第3、4潮,有的可采收第5潮菇。?
一般真姬菇可分为3个等级。一级菇,菌盖直径1.5~2.5厘米,菌柄长度4厘米以下;二级菇,菌盖直径2.6~3.5厘米,菌柄长4厘米以下;三级菇,菌盖直径3.6~4.5厘米,菌柄长4厘米以下。
 

 

滑菇的生物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滑菇(Pholiota nOmeAo ho et lmai),又名滑子菇、光帽鳞伞、珍珠磨等,是美味珍稀的食用菌之一。其质嫩味美,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 克干菇含粗蛋白33.76克、纯蛋白15.13克、脂肪4.05 克、总糖38.89克、纤维素14.23克、灰分8.99克。菇盖表面附有的粘状物是一种核酸,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并对增进人体的脑力和体质均有益处。我国于70年代开始滑菇栽培,目前已逐步推广。现据栽培经验,将其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生物特性
1.1 温度。滑菇属低温型菌类。菌丝生育的温度为5—32℃,-适温度范围20—25℃,子实体生长适温为5~20℃,丰产温度为15℃,20℃以上子实体发生量较少,而且菌柄细,菌盖小,开伞早,影响商品价值。
1.2 水分。实体含水量达91.5%,性喜湿。菌丝生长培养料含水量要求60%~65%,出菇期间需增加至70%~75%,空气相对湿度要求85%—95%。
1.3 光线。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不需直射光,散射光对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都有利,出菇期间具有300—8001x的散射光可促进子实体的形成。
1.4 空气。滑菇属好氧性食用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形成、生长发育都需要新鲜空气。
1.5 酸碱度(pH值)。喜弱酸性条件,适宜的pH值为4.5~5.5,按此指标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
1.6 营养。滑菇属木腐生菌,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碳源、氮源以及一定量的无机盐和维生素营养。

  2 栽培技术
2.1 培养料。母种采用加富PDA培养基,22℃恒温培养1周至满管;原种和栽培种的培养料配方为木屑70%、稻壳10%、麸皮12%、玉米粉6%、糖和石膏各1%,水适量;栽培料配方为木屑80%、麸皮15%、玉米粉3%、糖和石膏各1%,含水量55%~60%为宜。
2.2 培养料预处理。一是杀死料中不耐高温的杂菌和害虫;二是软化培养料以使料中养分易于被菌丝吸收利用。将培养料进行常压灭菌,100~C下维持2~3小时即可。
2.3 培养料制作菌块(又称包料)。滑菇采用箱式块栽为佳,因此需把培养料制成长方形块状。具体做法:用玉米秸串帘成托帘(帘的规格为61 厘米×36厘米),用塑料薄膜包料(薄膜大小为120厘米×110厘米,薄膜需用0.1%的高锰酸钾消毒),并用长方形木框作模子(规格为60 厘米35 厘米× 8 厘米)。做块时,在托帘上放木框模子,将薄膜铺于模内,再将灭过菌的培养料装入薄膜内,每块装湿料重6~8公斤,-后用薄膜包好料后脱框。托帘上托着菌块,送到接种室接种。
2.4 接种。接种前室内每平方米用甲醛10亳升、加高锰酸钾5克进行混合熏蒸消毒。接采用表面播种方法,每块用种量1/2瓶。接种后送到培养室培养。
2.5 出菇管理。接种后,初期(3月份)外界气温低于菌丝生长的起点温度,此期管理中心以保温为主。发菌初期空气湿度不宜过大,菌块不需喷水。每周通风换气1~2次。培养4—5个月后菌丝基本达到生理成熟,即为发菌后期,此时培养室必须清洁、凉爽、避光,加强通风,温度控制在30℃以下。当平均气温在20℃左右,距出菇时间30—40天时打包,并将料面的蜡层划破,随着气温下降至20~C以下时,每天早、中、晚及夜间各喷1次水,使培养料含水量增至70%,同时保持90%~95%的空气相对湿度,当料面出现小粒状菇蕾时勿向菇蕾直接喷水。出菇期间注意通风,并给予适当散射光。经过适当的水分管理,小菇蕾逐渐形成黄色的幼菇,8—10天后可达到采收标准,10月上旬为采收盛期。
2.6 采收和采后管理。一般在子实体呈半球状、菌膜未开裂时采收。采收前2天停止向菇体喷水。采收时应用手握住菇根扭转提起,不要破坏培养基。采收后立即剪去老化根、黑根、虫根,根底要剪平,并用清水洗去杂质。在头潮菇采收10—12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整个生长周期可采收2—3潮菇。滑菇采收后应及时销售或加工,以免菇盖开伞,降低商品价值。 

 

 


虎奶菇及其栽培
                                                               
    目前我国栽培的大多数食用菌其食用的部分都是子实体。只有茯苓食用的部分是菌核,其子实体不能食用,猪苓食用的部分是子实体,菌核则不能食用。然而,在滇西南(腾冲、章风一带)尚有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兼药用菌——虎奶菇其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
    虎奶菇虽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作为蛋白质(含16%以上)、钾、钙、镁等元素、多糖等活性物质的重要给源,并可制成预防哮喘病、糖尿病、冠心病的天然的保健药品,但迄今我国尚未开发利用。
    (一)生物学特性
    虎奶菇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伞菌,也是一种能产生大型菌核的担子菌。虎奶菇的菌丝侵染木材或树桩后,引起木材的白色腐朽,并在地下或木材中,或树根之间,形成围径10—30厘米左右的菌核。菌核是虎奶菇的贮藏、休眠器官,也是无性繁殖的器官。把菌核放在温暖、潮湿的地方,就会连续一个接一个地产生浅漏斗形的子实体。从原基出现到子实体成熟大约需要7天。如果天气较冷,菌核发生子实体的时间就很长,        虎奶菇菌丝生长的-低温度是35摄氏度左右,-适生长湿度35摄氏度,-高生长温度40摄氏度。
    虎奶菇是一种典型的木腐菌,能利用许多阔叶树,如柳叶桉、栲树、拟赤杨,针叶树如南洋杉、松杉的木材和木屑和各种农作物的秸秆,如稻草、玉米穗轴、棉籽壳、香蕉假茎、木薯杆以及其他纤维性材料,如油棕果壳、咖啡渣等。虎奶菇的菌丝在含果糖的琼脂培养基上生长-好,其次为甘露糖,再次为葡萄糖,-次为木糖。虎奶菇能利用多种有氮,利用无机氮较差,虎奶菇菌丝生长的-适pH值为6.5。
    (二)菌种制作
    夏秋雨后,在虎奶菇的产区调查,发现虎奶菇的子实体后,把子实体周围的泥土挖掉,连同地下的苗核一起挖出来。晾去多余水份,经表面灭菌,利用虎奶菇的子实体和菌核进行组织分离,很容易得到纯菌种。在普通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虎奶菇的菌丝生长旺盛、洁白、爬壁力强,菌丝束末端有时会形成小菌核。虎奶菇的纯菌种可放在0—15摄氏度的冰箱中保藏,以备研究和栽培之用。
    虎奶菇的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方法,和香菇、平菇等多种木腐菌相同。主要培养基是木屑麸皮培养基。
    (三)栽培方法
    1、段木栽培    即利用阔叶树的短段木(长25—30厘米)进行窖栽(其方法和茯苓筒木窖栽方法相似)。
    2、代料栽培    即利用阔叶树的木屑或其他农作物的秸秆、麸皮(或米糠)为培养基,以塑料袋为栽培容器进行栽培,使之形成菌核或长出子实体。
    ①栽培季节。夏初至秋末适合虎奶菇的栽培,若有空调设备,一年四季都可以栽培。冬春季只要适当加温,就可以照样生长。
    ②配方。配方一:阔叶树(硬杂)木屑78%、80%,麸皮18%—20%,轻质碳酸钙1%,蔗糖1%,含水量60%-65%,pH值自然。配方二:阔叶树杂木屑39%,棉籽壳49%,麸皮10%,蔗糖l%,轻质碳酸钙1%,含水量60%-65%,pH值自然。
    ③栽培袋的制作。按上述配方,称好所需材料,拌匀,加水(料水比1:1.4—1.5)拌湿,然后装入聚丙烯塑料袋中,每袋湿料约1公斤(干料800克),套上塑料套环,塞上棉塞,经高压蒸汽灭菌或常压蒸汽灭菌后,冷却备用。然后在无菌箱中将每个栽培袋接上一匙虎奶菇的麦粒菌种或木屑原种。然后移放到温室中(20—25摄氏度)培养。
    ④栽培袋的管理。接种后,首先检查菌种成活情况,若菌种发白,菌丝恢复生长,又没有感染杂菌的,就可转入正式培养管理。虎奶菇菌丝生长的-适温度是30—35摄氏度。因此,在冬春培养时,应适当加温。夏秋可以利用自然温度进行培养,气温超过36摄氏度时,应适当通风降温:虎奶菇菌丝生活力旺盛,抗杂菌能力强,除非杂菌严重感染,否则可不必把稍微感染霉菌的栽培袋一一清除。
    培养30—45天之后,洁白菌丝长满全袋培养料,其后在培养料的上方或中间菌丝开始集结,形成虎奶菇的菌核。当菌核快要顶袋塑料袋时,可以脱去塑料套环,拔开棉塞、松开袋子、防止塑料袋破裂。4个月后菌核就可以达到采收的大小(120—150克,视培养料种类、数量和培养时间长短)。如果继续培养,直到培养料完全被分解,变软,菌核不能继续长大,就一定要采收了。
    虎奶菇的栽培管理和一般食用菌的栽培管理不同。花工极少。完全不必浇水,也就是说接好种,就可以等收成了。管理方法极简单。
    ⑤采收。当袋内培养料剧烈收缩、出水、变软,菌核不会继续长大之后,就可以陆续采收。菌核的收得率湿重大约是培养料干重的30%。菌核采收后,用水洗净,然后整个或切成薄片(1-2毫米),晒干或烘干。
    注:采收后的菌核,经风干或藏于湿沙中春末初夏先把菌核浸于清水中,待吸足水分,置于沙床之上,可以陆续产生子实体。
    (四)食用方法
    把菌核切片烘干,用粉碎机或磨粉机打成细粉(过120目筛眼)。用虎奶菇菌核细粉与米粉、面粉、糖等制作糕点;可与燕麦粉、藕粉、牛奶、糖制成饮品,可与鱼、肉等制成各种羹、菜等。


珍稀食用菌—黄伞的栽培技术

黄伞(photiotaadiposa)又名又脂鳞伞、柳蘑,隶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球盖菇科、鳞伞属。黄伞子实体色泽鲜艳呈金黄色,菌盖菌柄上布满黄褐色鳞片。该菇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元素,食之黏滑爽口,味道鲜美,风味独特。该菇菌盖上有一种特殊的粘液,据生化分析证明这种物质是一种核酸,对人体精力、脑力的恢复有效果。
黄伞是一种中低温型食用菌,生产工艺简单,产量较高,市场售价高,是大有发展前途的食用菌新品种之一。
1、栽培季节:黄伞菌丝生长范围为5℃—35℃,-适温度为23℃—25℃,超过28℃菌丝生长受到抑制。子实体发生的温度范围为15℃—23℃,18℃—20℃时原基形成较快,ph值5.5—6.5-适宜。
2、栽培方式:黄伞菇采用袋料室内层架栽培或野外香菇棚栽。
3、培养基配方:棉籽壳培养基:棉籽壳70%,麦皮20%,玉米粉8%,石膏粉1%,糖1%,水55公斤,ph自然。木屑棉籽壳培养基:木屑35%,棉籽壳35%,麦皮20%,玉米粉8%,糖1%,石膏粉1%,水55公斤。
4、制袋工艺:栽培袋为15—17厘米,聚丙烯塑料袋,培养料搅拌均匀含水量达到58%装袋约11厘米,把塑料袋绑好,常压灭菌应保持100℃,24—30小时。
5、出菇管理:接菌后,室内温度保持23℃—25℃,10—13天翻堆1次。一般经过50—60天的培养菌丝满料后,解开袋增加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温保湿使料面形成一层气生菌丝,有利于原基形成,结合通风,散射光,利用温差刺激,温差越大,原基形成越多。每天应喷水1次,在原基形成黄色米粒状后,适当通风,保持室温18℃—20℃,湿度85%—90%,经过2天,原基很快生成1一3厘米长的黄色覆有褐色鳞片的指状子实体,再过3—5天,指状子实体变长变粗,分化成菌柄和扁球菌盖,以后几天菌柄不再伸长。菌盖迅速增长,原基形成后9—11天,当菌幕即将破裂时采收。
6、采后管理:头潮采收后,应消除料表残余菇脚及枯萎幼菇使菌丝复壮,积累营养3—5天后,再拉大温差刺激出菇,以后重复上述管理。

 


花菇立体栽培技术

香菇,是世界上著名的食用菌之一。香菇肉质肥厚、味道鲜美、香气扑鼻,历来被人们视为名贵山珍。我国已有800多年的香菇栽培历史,是世界上栽培香菇-早的国家。花菇是菌盖上带有色纹的香菇,它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畸形菇。龟裂纹越多越深,越宽越白越好。节目中将向大家介绍的是花菇立体栽培的技术:
袋料培养花菇,以选用果树、栎树木屑为好,其他如:杨树、柳树、桑树、槐树、椿树、桐树等阔叶林木的木屑以及棉籽壳、玉米芯、棉杆、豆秸经过粉碎后均可使用。但要求原料一定要新鲜。凡含有芳香性物质的树如:松树、柏树、杉树等一般不能直接用做基料。
-佳的接种期为9月份,这时期的日平均温度在28摄氏度以下,有利于室内发菌。经过60至80天的培养至室外出菇时,日平均温度不低于12摄氏度。
接种后菌袋培育的具体措施与操作方法是:接种后的1至6天里,菌丝处于萌发定植阶段,一般不通风,不要翻动菌袋,室内温度控制在28℃以内;7至10天,菌丝已吃料开始生长,温度控制在26℃左右,第7天开始第一次翻堆,翻堆时要轻拿轻放,检查菌袋及杂菌感染情况,发现杂菌要及时处理。以后每天通风两三次,每次30分钟;从11至15天,菌丝进入旺盛生长,室温要控制在24℃以下,加大通风,进行第二次翻堆;接种16至20天,菌丝大量增殖,室温应控制在22℃至24℃。这时要及时将菌袋的套膜脱去,根据气温的高低分次将枝条菌种拔出,枝条拔出后菌袋温度在12小时内迅速上升,此时要特别注意袋温,适当加大通风,疏散菌袋,防止高温烧袋、感染绿霉;21天后,接种穴菌丝逐渐连接,此时袋温比室温高5至10度,除要散堆降温外,可在菌袋发菌部位依次用不锈钢针、牙签、毛衣针、竹筷等刺孔增氧。一般每隔10天刺一次,逐渐加大加深;发菌30天后,开始出现瘤状物,45天布满菌袋,50至60天瘤状物突起,菌丝中开始分泌出水珠,这时要注意刺孔排出积水。当瘤状物由硬变软,菌袋表面出现棕褐色,这一阶段叫转色。转色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需10到15天,这一时期温度应控制在22℃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0—90%,适当通风,并去掉门窗遮阴物,给予光照刺激。
发菌经60至70天,菌丝长满,转色结束,即可转入出菇期管理。出菇期管理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浸袋、适时划袋疏菇、上架、蹲菇、催花等。
在每一茬菇采摘结束后,都必须进行养菌,以利于下一茬菇的萌发,养菌的时间一般为7至10天,气温低时需要15天。当看到采菇处菌丝发白,并有黄水冒出时,要及时浸袋补充水分,在每次浸袋前都要在菌袋上刺8至12个孔,要使菌袋的含水量达到50%左右,不可过量,否则在温度高时会使菌丝霉变、死亡。对已经出了2至3茬菇的菌袋,在浸水时可以加入菌类营养素以补充营养,有利于提高产量。

 

稻草栽培黄背木耳技术

1 稻草软化处理
稻草处理的好坏是栽培黄背木耳成败和夺取高产的关键。稻草是一种疏松、易积水而不易固形的材料,特别是它的表皮,具有一层蜡质,这种蜡纸能阻碍菌丝吃料。我们通过试验,摸索出了3种款化稻草的方法。
1.1 把稻草铺在干净地面上用石磙反复碾压至变软。
1.2 将稻草切成2—3cm的长段浸泡于3%—4%的石灰水中,4小时后捞出,用清水冲去残渣,调节好含水量。
1.3 用饲料粉碎机,安装上直径2cm的筛网进行粉碎,粉碎后即成条片状,细薄、松散、绵软。
2 培养料配方
黄背木耳生长发育适宜的碳、氮比例为20:1,以此为依据设计培养料的配方为稻草78%,麸皮15%,草木灰、过磷酸钙各2%,石膏粉、红糖、食盐各1%;也可把稻草减少15%,加入木屑,使培养料更加坚实,有利于菌丝生长。试验证明,在栽培黄背本耳培养料内添加一定量的草木灰和食盐,再经过培养料的发酵,有利于黄背木耳菌丝对稻草的腐解,同时也分解了稻草表皮细胞内的硅酸盐,改变了稻草的物理性状,有利于黄背木耳菌丝生长。
3 发酵
发酵时一定要掌握好腐熟程度,培养料发酵时间太长或发酵温度过高,黄背木耳产量都会降低。因此,发酵过程中要注意通风,控温,即时翻堆,即时装袋上土蒸锅灭菌。堆制发酵方法很多,可采用半球形堆制发酵,也可采用长形堆制发酵。以长形堆制发酵为例,将软化处理好的稻草按配方拌入辅料,然后堆成高、宽各1m、长度不限的料堆,顶部和四周稍压实拍子,用直经10cm的木棍每隔30cm左右从顶部垂直向下打洞,洞打好后上覆塑料薄膜和草帘保温保湿,四周压好。发酵时间长短视温度变化而定,一般在气温25℃时,约1天时间料温就可达60℃。气温在15℃时,约1—2天料温可达60℃;气温低于10℃时,需2天以上。料温达到60℃后;要揭膜通风散热,白天用草帘遮掩,晚上掀开,经6—10小时后,就可看到气孔内有蒸气冒出,并有白色放线菌产生(切开后的剖面,料堆内部呈现出明显的色层,表面深褐色层厚度约4cm,往里的白色放线菌层约20cm,中心层为棕红色,-底层与表面相似)。此时,要进行翻堆,把表层及底层料堆到中间,白色层及棕色层料堆在表面,重新堆成原来的形状。一般翻后12—24小时料温又会达到60℃,此时可揭膜通风、降温,使料温维持在52—60℃。约10个小时,待料表面有大量放线菌产生,手握料感松软,味发甜,有香气,即可装袋上土,上蒸锅灭菌。
4 塑料袋的选择与培养料灭菌
塑料袋可选用大小为20—40cm、厚3—4dmm的聚乙烯塑料袋。装袋前pH9—10,边装料边压实,装好后以手轻压袋面凹下,松手后立即复原为松紧适度。然后及时放入土蒸锅,码成井字形灭菌,温度100℃保持10小时左右,然后让其自然冷却。
5 选用麦粒菌种
栽培黄背木耳用麦籽种具有复活早,生长快,菌丝浓密、粗壮等特点。
6 接种
待料温降至30℃以下时进行接种。接种前用事先灭好菌的锥形棒从一端向另一端打一穿孔,接部分菌种于孔内,然后在两端再接些菌种。
黄背木耳对绿色木霉和康氏木霉的抵抗能力较差,一旦感染,轻者减产,重者失败。在生产过程中,应采取适当加大用量的方法来增加菌种与料的接触,一般接种量从10%—15%为宜。
7 保温发菌 控制感染
接种后将袋置培养室地上叠放5~6层,使菌丝迅速萌发,抑制杂菌滋生。当袋两头的菌丝长到4—6cm时,松开扎线增氧。培养室温度控制在23—25℃,以促进菌丝健壮成长。为使各袋受温一致,要每隔7天左右上下互换菌袋位置1次。当培养40—45天、菌丝布满料袋时,将袋堆摊开平放。
8 出耳管理
采用两袋出耳管理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将长满菌丝的菌袋移入出耳室单行排列堆垛,垛高5—8层,行距60—70cm,保持出耳室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并注意通风换气和适当的光照来刺激耳棒形成耳基。待耳基长成耳芽后,尽量让耳芽从两端洞口长出,成熟后按标准采收。头潮耳采收后,在林间荫棚下(要求通风良好,排水方便)建阳畦,畦宽1m,畦面高出地面30cm呈龟背形。覆盖用的土壤要求具有良好的团粒结构,保水透气性好,土壤粒径1cm以内。将采完头潮耳的菌棒表面用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消毒,待药液于后用刀片划破菌袋脱去薄膜,然后紧换着平铺于畦面上,然后立即覆上1—2cm厚的湿润土粒,井架弓形塑料薄膜棚保湿。覆土2—3天即可见有白色菌丝向土中伸展,在适宜于出耳的温度下10天左右耳芽便可破土而出。这时应保持土壤见于见湿,干湿交替。当耳芽破土而出时,揭去薄膜喷水保湿出耳。


天麻低海拔代料栽培方法


天麻是一种珍稀名贵中药,过去靠野生,生长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林中,十分稀少,采挖困难,现已面临灭绝。人工栽培天麻的发展,挽救了这一珍贵物种,但在技术上还摆脱不了高海拔地区栽培,并且原料也离不开段木(栎树),这使天麻栽培受到很大的地区局限性。二是受森林资源砍伐的限制,这两大弊病一直困扰着天麻的发展,始终无法形成天麻现代化、规范化栽培。
本方法是针对上述已有的技术不足,我们通过长期的研究试验,摸索出不受地区海拔和原料限制的天麻新法栽培。能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地区利用秸秆、玉米芯培植蜜环菌,栽培出高产优质天麻。通过良种选育、栽培环境、栽培原料、培养基配方、栽培方法等改进,实现了天麻低海拔代料栽培,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一、 原料选择及处理:
栽培天麻首先要培植好蜜环菌,过去培植蜜环菌主要用段木(栎树类),随着生态平衡的保护,国家禁止砍伐森林,段木培植蜜环菌的原材料就受到影响,为了寻找出路,我们用秸秆进行试验,经过多次摸索和实践证明,以整玉米芯为培植蜜环菌的理想材料。
利用代料培植蜜环菌的材料有一定的特殊要求,玉米芯干、鲜均可使用,但要求无霉变、无腐烂的整粒为好,如果不能及时使用新鲜的玉米芯,一定要放在太阳下暴晒,让它充分干燥,才能保存。否则,有湿度在存放过程中就会发霉。特别是绿霉、黄霉很容易发生,将来会影响蜜环菌的生长,若发现个别生霉的,一定要挑选出去,或者用生石灰水喷洒,或浸泡方法消灭霉菌。但在使用时必须要用清水冲洗,以免碱性过高影响蜜环菌生长。
二、 天麻种选择:
天麻种的质量与天麻产量关系非常密切,天麻种的来源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性繁殖;就是经过天麻完成生理后,抽苔、开花、结籽的花粉种或通过人工杂交授粉后的花粉种,花粉种经过萌发菌和蜜环菌3~5个月的培育,可采挖出花生米大小的首代种,称为“零代种”,也叫有性繁殖的杂交种,此品种有利于天麻的高产稳产,特别是从野生乌、红杆天麻进行远缘杂交后,筛选出的“TC828号品种”,已成为当前栽培天麻的高产首选品种。
另一种是无性繁殖天麻种,就是在每次采挖天麻时出现的小天麻种,这种小天麻又进行栽培,一年后就成了商品天麻,小天麻的不断循环栽培,称为无性繁殖品种,但又经过3~4年无性繁殖后,易出现退化,退化快与慢与环境条件和技术有关,为了使天麻达到优质高产,-好选择有性杂交天麻种。
三、 栽培场地选择:
过去天麻生长一般都在海拔500~1500米的山林中,以海拔800~1200米地区较为适宜,后来人工栽培已选在这些高海拔山林中,其主要原因是天麻属于中、低温品种,怕高温。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除了在天麻种选育上,驯化出温度适应较高的品种而外,关键是在栽培场地的选择方面和人工降温方面采取相应措施配合,才能完全实现天麻在低海拔地区栽培。
低海拔是指在3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可在凉爽的室内、室外林下、人工荫棚等环境下栽培,应选择既要避免太阳暴晒,又要防止洪水冲刷的地方,-好是阴暗潮湿便干排水的坡地,环境方面有大片的自然荫林或人工荫林-好,土质要求以肥厚比较疏松透气、不易板结的土壤为宜。也可用沙土或腐殖土,土壤含水量在50%~60%之间,以手捏土成团,一丢即散的土壤湿度为宜,粘土或板结土一般不宜采用。
四、 蜜环菌的培育:
蜜环菌有很多种类,不是所有的蜜环菌都适宜天麻生长,也不是能适宜天麻生长的都是优良蜜环菌品种,蜜环菌也有优劣之分,优质蜜环菌才能与天麻共同生长,营养互补。现从若干蜜环菌品种中筛选出“XB—9”优良蜜环菌品种,它与天麻优良品种“TC828号”-相适应,是天麻低海拔高产栽培的基础。
用玉米芯培育蜜环菌具有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生长快、效果好的优点。不足之处是只能使用一年,每年需更换,不像段木蜜环菌那样可使用2~3年。玉米芯培育蜜环菌的方法是:先将玉米芯用水浸泡12~24小时后(必须浸透),捞起来滤干余水,先在地上铺一层玉米芯,约10cm厚,洒上蜜环菌原种,每平方米用种750克/瓶,接着铺第二层玉米芯,再洒蜜环菌种,再按同样的方法再进行第三层或第四层,然后盖土10~15cm,让其发菌。另一种方法是每铺一层玉米芯,洒上蜜环菌种后,用细土填满玉米芯之间的缝隙,再进行铺第二层玉米芯,洒上蜜环菌种后,用细土填满玉米芯之间的缝隙,一般不超过四层。
经过18℃~22℃的培养,2~3个月蜜环菌的菌索串满整个玉米芯料,这时即可用于天麻栽培。若蜜环菌材不够用还可在进行蜜环菌扩大培育,这种方法是将经过蜜环菌培育后的玉米芯,加入未培育过的玉米芯,比例是各50%,操作方法同上,-后盖土发菌。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不需原种,此方法只要不受环境条件的高温和病虫害影响造成蜜环菌退化、变异的,可以长期循环使用。
五、 天麻的栽培方法:
天麻低海拔栽培可选择室内或室外,栽培方式基本相同,先在地上垫一层10cm厚、1米宽的松土,放上玉米芯菌料,平铺在土壤上,要求每层玉米芯之间相隔10~12cm,然后分别在每个玉米芯左右各放一个小天麻,小天麻之间的距离要求以10cm为宜,不能过稀或过密。天麻播上后,立即盖土10cm厚,又接着按同样的方法播种第二层,-后盖上15cm厚的土,然后压实土壤表面及四周,以1米宽为1箱,中间留人行道,长度不限,可根据地方确定,种完后的高度一般在30~35cm之间,箱的四周可用砖砌挡土,也可裸露,总之不能过宽,一是便于管理,二是有利天麻生长透气。
除上述提前培育蜜环菌栽培天麻外,还可直接用玉米芯加蜜环菌种或者加培育好的玉米芯菌料与天麻一起同时下种,但天麻必须紧靠菌料,新料作为连接菌料的桥梁,又是蜜环菌生长和天麻生长的后备力量,此方法可以为天麻后期营养供应不足提供保障。
六、 管理技术:
天麻低海拔代料栽培的管理主要是温、湿度管理,天麻栽培后,生长阶段适宜温度为15℃~25℃之间,-适宜18℃~22℃之间,若高于28℃停止生长,30℃以上死亡,特别是伏天的气温持续高达30℃以上,又遇高湿的情况下,天麻就会烂掉,采挖时就会发现很多腐烂的大天麻。因此,一是要避免太阳暴晒,二是要尽量采取措施降温,-好控制在18℃~22℃之间。湿度对天麻生长也很重要,一般适宜土壤含水量在50%~60%之间,过干、过湿都不利于生长。土壤过湿影响天麻透气容易腐烂,要求保持在播种时的那种土壤湿度。在管理过程中,若发现表土干白时,可浇少量的水,只要保持表土有一定的润度就行了,不要把过多的水浇到土壤中心去。
光照方面管理不很重要,天麻虽然是植物,但它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要不是全黑暗的条件都能生长,但强烈的阳光直射或暴晒造成温度过高,不利于生长。因此必须采取人工荫棚或树林下避光阴凉环境。
通气问题:天麻生长需要一定的空气,无论在室内或室外,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用塑料薄膜严密覆盖,栽培和发菌的面积都不能连成一大片,必须在1米宽时留空隙或人行道,以利透气。
七、采收加工技术:
天麻是一年一次栽培,生长周期为一年,天麻的采收期也就是播种期。四川地区一般在每年11~12月采收,采收时将大天麻选为商品麻进行加工,小天麻可作种栽培。
天麻采收方法是:刨开表土、取出天麻,按大小分类。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商品麻和种麻。商品麻又按大、中、小分为上、中、下等级,种麻又按大小分为白头麻和米麻。
天麻采挖时一般要边采挖、边播种、边加工。及时播种有利于天麻下年的成活率和产量,立即加工有利于提高天麻的质量和色泽。
天麻加工方法很多,现介绍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将采挖的鲜天麻立即用水洗净表面泥土和菌索,及时放在蒸笼蒸或水煮,蒸煮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以天麻中间心熟透为宜,不能过熟或过生,蒸煮后立即烘晒,在烘、晒过程中,待天麻处于半干、半湿时,为了防霉、生虫和增白,可用硫磺薰一下,然后再烘晒至全干后,防潮保存。


金福菇高产栽培技术“五秘诀”

金福菇学名TricholomaLobayensc Heim,属于伞菌目、口蘑料、白蘑属,是一种正处于开发中的珍稀食用菌。金福菇在国内商品名称有洛巴伊口蘑、洛巴口蘑、大口蘑等,在国外法国真菌学家 Heim,-早发现于非洲,并于1970年定名。在我国云南、贵州、福建、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均有不同程度自然分布,常在春末至中秋前后发生。
金福菇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干品中含有蛋白质27.56%,粗脂肪9.58%,总糖38.44%, 粗纤维8.20%,其子实体肥厚嫩白,味微甜、脆嫩而鲜美,耐贮性好,适于鲜销与干制加工,深受市场青睬。栽培方法采取发酵料袋式埋筒覆土栽培,具体技术概括为“五秘诀”:
①巧排生产季节:根据金福菇子实体分化与发育的-适温度为20c~28℃,因此出菇季节-好安排在秋季8~9月或春季的3~5月份,此时自然气温比较适宜,生物转化率也高。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资料,选择春秋季节气温稳定在25℃ 左右,作为出菇月份,以此为界限,倒计时推进 50~60天,作为-佳接种期。
②科学配制基料:培养基常用的配方有以下几种,可以任选。
配方之一:稻草 78% 棉籽壳 18% 石灰 2% 石膏1% 过磷酸钙1%
配方之二:玉米芯 50% 棉籽壳 46% 石膏粉 1% 石灰 2% 过磷酸钙 1%
配方之三:菌糠(干废料)60% 稻草 36% 石膏粉 1% 石灰 2% 过磷酸钙1%
配方之四:棉籽壳 96% 石膏粉1% 石灰 2% 过磷酸钙1%

  培养料配制时,将稻草切成3~5厘米长,置 水池中加入生石灰,浸泡24~30小时捞起,然后同经预湿的棉籽壳,并加石灰、过磷酸钙、石膏粉,进行建堆发酵。堆料发酵时间10~15天,中间翻堆2~3次。培养料含水量60%~65%。 pH灭菌前7~8。将经过处理的培养料装入17x 33厘米或22x40厘米的塑料袋中,然后转入常压灭菌工序。料袋上灶后,以上温度100℃保持5~6小时,停火后继续闷12~28小时后,卸袋散热冷却。
③控温接种养菌:当袋内料温降至25℃左右时进行接菌。17厘米袋采用两端播种法,每瓶菌种可接种30~40袋。接过菌种的培养袋,采取墙式叠袋,累叠4~5层,中间留有通风道。当菌种萌发,菌丝长到1/2袋后,将袋口松解,使氧气透进袋内,经过30~40天培养,菌丝长满袋,进入生理成熟期。
④适时覆土保湿:将发满菌丝的培养袋,及时搬到野外菇棚内,脱掉薄膜,让其由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阶段。此时应将菌筒排放在畦床上覆土。 床高50~60厘米,床底先铺一层编织袋后,再铺2 厘米厚的细土,然后把菌筒集排于畦床上,并覆上 3~4厘米腐殖土。-后喷水,并在覆土上盖茅草或报纸保湿。一般覆土后8~12天,白色菌丝爬上土面。待土层表面布满浓白菌丝后,去掉床面茅草或报纸降湿,使土面菌丝倒状。此阶段空气湿度应控 制在85%~90%,温度20C~25℃为适,同时加强 通风换气,增加光照,刺激土层内菌丝分化,促进原基扭结形成子实体。
⑤严格出菇管理:从覆土到出菇一般12~18 天。出菇期严格区别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进行管理。幼菇生长期处在小气候中生长,一般不喷水,干燥天宜喷雾状水于空间;当菇体长至3厘米高时,每天喷水1~2次,空气相对湿度85%~ 90%;子实体进入成熟期,停止喷水,避免烂菇。整个出菇期菇房掌握温度25℃左右;特别注意通风,保持菇房内空气新鲜。金福菇从原基形成到子实体成熟,一般12~15天。子实体丛生或单生。初期圆柱形,成熟时菇柄粗长,上小下大,菌盖平展, 表面光滑。采收时手握菌柄,整丛拔起。采收后清理床面残留物和老化菌丝,整平料面,停止喷水, 生息养菌5天后继续喷水,并喷施一次菇丰保营养液,控温、通风、光照,二周后第二潮菇出现。一 般可采收4潮菇,管理得当,生物转化率可达80%~100%。

 


纯草料栽培草菇新技术

   1:栽培季节
草菇菌丝体生长的适温范围℃为15~35℃,-适宜温度为30~35℃,子实体生长的温度为26~34℃,-适宜的温度为28~30℃。从堆料到出菇结束约需1个多月,是目前栽培的食用菌中需求温度-高,生长周期-短的类型。根据草菇对温度的要求,各地可选择适当的栽培时期。   
2:栽培原料
棉子壳、废棉、麦秸、稻草、玉米芯、玉米秸、花生壳及栽培完平菇等均可使用。要选用干燥、无霉变的新鲜草料。 场地选择与处理 菜棚、菇棚、室内、室外、树林下、阳畦、大田、果园等场所均可生产。大棚要加覆盖物,并在使用前撒石灰粉消毒,老菇棚要进行熏蒸,杀虫灭菌。
3:原料处理
在菇棚附近,挖1个长6米,宽2.5米,深0.8米左右的土坑(土坑大小可根据原料用量灵活掌握)。将挖出的土培在坑的四周,使土坑深度增加至1.5米。在坑内铺1层厚塑料膜,而后,铺1层草料,如此进行,直到填满为止,-上层为石灰粉,石灰总量约为草料总量的8%。在草料上面加压沉淀,以防草料上浮。-后,往土坑里灌水,直至没过草料为止。同时,把麦秸总量8%~10%的麸皮装入袋中浸泡,泡24~36小时。
4:入棚 建池 播种
把泡过的草料挑出,沥水半小时后入棚。南北向建畦,畦宽0.9~1.0米。先铺1层厚20厘米左右的草,再撒上1层处理过的麸皮。用手整平,稍压实后播第1层种。按每平方米0.75千克的播种量,取出1/3的菌种,掰成拇指肚大小的块,再按穴距和行距均为10厘米左右的规格,在哇两边分别点播2行菌种。中间部位,;因料温会过高而灼伤菌种,故不播。之后,再铺1层厚为15厘米左右的料草和麸皮,把剩余的3/2菌种全部点播在整个床面上。-后,在床面上薄薄地撒1层草料,以保护菌种。用木板适当压实后,将垄做成弧形,以利覆土。料的总厚度为30~35厘米,畦间走道宽30厘米。
 5:覆土 盖膜
 把畦床压成弧形后,在料面上盖1层2-4厘米厚的黏性土壤。可在走道内拌入部分腐熟的发酵粪肥。覆土完毕,在床面上覆1层农膜,以保温保湿。废旧的薄膜要用石灰水或高锰酸钾消毒后再用。覆膜完毕,在料内插1支温度计,每天观测温度,将其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料温不要超过40℃,如超过,要立即撤膜通风,并在畦床上用木棍打眼散热。 发苗 支拱 覆膜3天后,每天掀膜通风几次,每次持续10-30分钟。到第7~8天,菌种即可布满床面。此进,应在畦床上支拱,拱上覆盖薄膜。将拱棚两头打开一半通风,两面不要盖得太严。如温、湿度适宜,也可不用拱棚。
6:出茹管理 播种后10天左右便开始出茹,此进,要注意掀膜通风。待出菇多时,在走道内灌水,保湿、降温。如温、湿度适宜,要撤膜通风,防止高温使菇蕾死亡。如畦床过干,可在棚边挖1个小坑,铺上薄膜,放入凉水,预热后喷洒床面。 采收 现蕾后2~天采收,每潮采4~5天,每天采2~3次。隔3~5天,第二潮菇又产生了,一般能采一3~4潮菇,整个采菇期为20~25天。  

 


塑料大棚栽培猴头菇技术
 
猴头菇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和较高营养保健价值的中高档食用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鲜猴头菇的销售市场逐步扩大。普及猴头菇栽培既可满足人们的消费需要,又可帮助菇农致富。现将该项技术介绍如下:
一、塑料大棚建造
选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环境洁净地方建棚。大棚规格:东西长45米左右(根据栽培规模大小确定),南北宽8米,北墙高(含下挖深度)2.8米,南墙高1. 6米,南北每隔15米砌一分隔墙。墙为砖结构,北墙为双层空心墙,以利保温;南墙每隔3米设两窗以便通风。棚内地面下挖50厘米,棚顶面采用无滴膜覆盖保温。有条件的菇农也可利用冬暖蔬菜大棚进行猴头菇栽培。
二、栽培季节
根据猴头菇生长发育对温度的要求,应用塑料大棚栽培,在山东一般应于10月中旬制栽培袋,约经一个月的培养至11月中下旬开始出菇,翌年3月上中旬出菇结束。
三、栽培袋的制备
1.培养料配制 配方①:棉子壳90%,麸皮8%,石膏1%,过磷酸钙1%。配方②:棉子壳58%,杂木屑30%,麸皮10%,石膏1%,过磷酸钙1%。配方③:棉子壳50%,玉米芯粉38%,麸皮10%,石膏1%,过磷酸钙1%。将上述各配方原料拌匀,按料水比1:1.2~1:1.4加水调至含水量65%。
2.装袋 采用15厘米×32厘米~34厘米×0.04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干 料重约0.4千克~0.45千克。料要适度压紧,然后用绳所紧袋口。
四、灭菌
1.常压灭菌 将培养料袋分层置放灭菌锅内,加热至100℃,保持10小时,停火焖5小时~6小时,然后将袋取出冷却接种。
2.高压灭菌 用大容量高压灭菌锅,料袋亦分层放置,保持压力1. 2千克/平方厘米2小时,然后自然冷却至压力为零时,开锅盖将料袋取出冷却。大容量灭菌锅灭菌时,如将压力升至1. 5千克/平方厘米则易发生熔袋、胀袋现象,影响灭菌效果。
五、接种与培养
当料袋冷却至30℃以下时移入接种箱接种,接种箱用高锰酸钾、甲醛熏蒸灭菌,20分钟进行无菌操作接种。接种从料袋两端进行,一般每瓶菌种可接25袋。接种后可将料袋直接移入大棚培养发菌。移入前大棚应充分消毒,开窗降低棚内温度,用石灰水喷洒地面和四壁,然后用甲醛或硫磺鼙昭??4小时。如采用冬暖蔬菜大棚栽培猴头菇,可先将接种后的料袋单独置于培养室培养至菌丝吃料深达2厘米左右,再移入大棚内继续培养。料袋呈墙式排放,每行叠放6层,底面铺一层砖,行间距60厘米,以便于管理。
发菌培养期间要加强通风管理,棚顶适当加放草帘遮荫,控制棚内温度不超过27℃,约经30天,菌丝接近发满时,倒袋检查,清除有较重杂菌污染的菌袋,生长健壮的菌袋即可进行出菇管理。
六、出菇管理
将发满菌的菌袋两端所绳解开,轻拉袋口随即复位,以改善菌袋内部通气条件。将棚内湿度提高到85%以上,保持棚内温度在10℃~20℃。进入11月下旬后,北方地区日照增温强度明显减弱,白天可适当去草帘增加日照增温,夜间盖草帘保温。如光线强,棚内温度偏高,白天可适当加盖草帘遮荫。晴暖天气,轻开南面窗户适度通风。一般经7天~10天即开始现蕾,再经10天~15天猴头菇子实体菌刺长约0.5厘米~1厘米时即应及时采收。采收后要消除菇根,继续培养。严冬季节,如大棚保温效果差,可暂停出菇管理,至2月上旬气温回升后再行管理。一般可收2潮~3潮菇,生物学效率可达100%。由于大棚保温性能好,冬季棚内蒸发量小,因此管理中应适当减少喷水次数,严禁向袋口、菇蕾 喷水,以免引起菇蕾腐烂。
对出过2潮~3潮菇的菌袋,可采用覆土畦栽的办法,其生物效率一般可超过120%。其方法是:在棚内挖宽1.2米,深25厘米的畦,将菌袋脱去塑料袋,3个~4个一束竖置畦中,上盖约2厘米厚的细壤土,浇透水,以后保持畦内潮湿状态,约经15天左右,可出一潮菇,菇体大者直径可达25厘米以上。至菌刺长达0.5厘米时即可小心采收,将粘有泥土的菇柄部分用刀削掉,即可出售或加工。
应用此法可将出菇期延长至4月中下旬。该办法也可用于未出菇的猴头菌袋栽培,增产效果亦十分明显。

 

羊肚菌高产栽培技术

(一) 栽培料配方:
①农作物秸粉74.5%、麸皮20%、磷肥1%、石膏1%、石灰0.5%、腐殖土3%;
②木屑75%、麸皮20%、磷肥1%、石膏1%、腐殖土3%;
③棉壳75%、麸皮20%、石膏1%、石灰1%、腐殖土3%。以上三种,任选一种均可。料水比为1:1.3,拌好料后堆积发酵20天,含水量为60%。采用17厘米×33厘米聚丙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料,与袋装料500-600克,然后在100℃条件下灭菌8小时,灭菌后即可接入菌种。采用两头接种法,封好袋口,置于22-25℃下培养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菌丝满袋后5-6天,让其充分长足,即可进行栽培。   
(二) 室内脱袋栽培
菇房消毒后即可进行栽培。先在每层床面上铺一块塑料薄膜,然后再铺3厘米厚的腐殖土,拍平后将脱去塑料袋的菌棒逐个排列在床上,一般1平方米床面可排17厘米×33厘米的塑料菌袋40个。排完菌棒后轻喷水1次即可覆土3-5厘米,覆土后表面再盖2厘米厚的竹叶或阔叶树落叶,保持土壤湿润。1个月后可长出子实体。一般南方地区3月10日至4月20日之间出菇-佳。此时空气湿度为85%-90%。羊肚菌出土后7-10天就能生长成熟,一般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就可采收。   
(三) 室外脱袋栽培
选光照为三分阳七分阴的林地作畦。畦宽1米,深15-20厘米,长度不限。整好畦后喷或轻浇水一次,并用10%石灰水杀灭畦内害虫和杂菌。脱袋排菌棒方法与出菇管理方法与
(四) 病虫害防治
菌丝生长与子实体生长都会发生病虫害,以预防为主,保持场地环境的清洁卫生。播种前进行场地杀菌杀虫处理,后期发生虫害,在没出子实体之前可喷除虫菊或10%石灰水,杀灭害虫与杂菌。   
(五) 加工
羊肚菌主要晒干或烘干。在进行干燥时注意不要弄破菌帽,保持其完整。可用烤烟房烘干或在阳光下晒干,不能用柴火烟熏,以免影响质量。分等级在塑料袋内防潮保存。

 


长根菇人工代料栽培技术

长根菇又名长根小奥德蘑、长根金钱菌、露水鸡从,茶树菌。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蘑科,小奥德蘑(金钱菌)属,是北温带常见的一种土生的木腐菌。长根菇肉质细嫩,柄脆可口,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有较高的食用价值,特别是发生于其他食用菌较少的夏秋更显珍贵。长根菇培养液中含有一种长根菇素高血压患者经常食用,同时服用其他降压药物降压效果非常显著。长根菇可鲜售,鲜食可品尝出鲜、脆、滑的滋味,也可以晒干,干品香味浓郁。干品每公斤售价180----220元。栽培长根菇经济效益显著,市场前景广阔。我所首先试种长根菇获得成功,并备有优质高产菌种,欢迎广大栽培户前来咨询,选购。
一、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或群生,菌盖宽2.5----12厘米,半球形至平殿,中部凸起或脐凹并有深色辐射状波纹,浅褐色或深褐色至黑褐色、光滑、湿润、粘,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弯生、较宽,稍稀不等长。菌柄近柱状,长5---15厘米,粗0.3---1.1厘米,浅褐色,近光滑,有纵条纹,往往扭曲,表皮脆骨质,内部纤维质且松软。基部稍膨大延伸成假根。
二、栽培季节:
根据长根菇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温度为12--35℃,-适20---26℃,出菇温度16---30℃,-适23---25℃。长根菇栽培季节为上半年3---4月,下半年8---9月各种一季。夏季栽培宜在高海拔山区或移到大田搭盖栽培。
三、原料配方:
1、棉籽壳40%,木屑39%,麦皮20%,碳酸钙1%,水100%。
2、木屑79%,麦皮20%,碳酸钙1%,水100%。
四、栽培场所:
清洁、明亮、通风的菇房(也可利用现有银耳房或茶薪菇房栽培)。夏季香菇大棚下的畦床都可以作为长根菇栽培场所。×
五、菌袋制作:
按照上述配方,将培养料拌匀,加水翻拌,加水量为培养料100%左右,PH值5.4---7.2。料拌好后装袋,栽培袋采用规格15×30×0.05厘米的聚乙烯或聚丙烯袋装料。培养料装袋后,袋口扎紧,或用塑料套环加盖。轻拿轻放,进行常压灭菌,100℃保持26---28小时,来菌结束冷却到30℃以下,进行接种。
六、发菌和出菇管理:
发菌阶段即菌丝培养时期,接种后,栽培袋放在培养室中,室温要求24---28℃,接菌后二天菌丝就能恢复伸入培养料,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50---70%左右。保持新鲜空气,早晚进行通风换气,菌丝生长完全不需要光线。
栽培袋经过30---45天培养,菌丝可以长满全袋,再经20---30天才能达到生理成熟,只有成熟的栽培袋才能出菇。
当袋内培养基表面开始出现黑褐色小菇蕾(单生或丛生),就可以把栽培袋搬运到明亮的菇房,开袋栽培使之出菇。开袋栽培使之出菇。开袋后即可喷水,室内相对湿度保持85---95%,并经予明亮的散射光和通风换气。二氧化碳浓度在0.03%以下,室温16---30℃都能出菇,-好25℃。并要注意防治病虫螨害。
七、采收:
长根菇菌盖八分开伞就可以采收。不能让白色孢子大量飞散,子实体倒下,菌褶变黄才采收。每袋可收干菇25---40克。采收后长根菇部杂物要用刀刮干净即可上市鲜销或用脱水机脱水烘干,分级包装。


生料地种香菇实用新技术

  一、 菌种
选用中高温,抗逆性强的品种。母种用综合PDA培养基培养扩繁。原种采用锯木屑76%、麦麸子18%、玉米面2%、白糖1.5%、石膏2%、过磷酸钙0.5%的配方,按常规法制作。栽培种同原种配方按常规法制作。栽培种与原种的菌丝要求色泽洁白,菌丝浓密,呈扇面羽毛状,有特殊芳香气味且不超45天的适龄苗种。
二、 栽培季节
春节前必须制作完成栽培种。早春3月末到4月中旬开始下料播种,4月20日必须播完。生料栽培一个显著特点是,料播入地下后要产生发酵热,若这种热量不能很快散发出去,料就要变臭、发黑,并且烧死菌种。所以,一定要采取早播种,一般秋季挖好畦在3月末地刚化冻时开始播种。
三、 选料及处理
培养料要求新鲜,无霉变,无虫蛀,木屑-好用园盘锯末,要求锯末无煤油、柴油味儿,不含松杉木木屑,用2×2毫米筛子过筛,麸皮(米糠)应该新鲜,具有香味儿。
四、 培养料配方及拌料
1.配方 锯木屑88%、米糠(麸皮)10%、石膏2%、多菌灵(克霉灵)0.12%~0.15%。
2.拌料 将锯木屑、米糠(麸皮)、石膏置于干净已消毒的水泥地土拌均匀。多菌灵(克霉灵)先溶于水,搅拌均匀后,依次加入料中,使料含水量略低于60%左右为好,宁干勿湿,以手握料能成团,指缝间有水痕,料团落地即散为宜。若指缝间有水滴出现则为偏湿。拌好料后,用塑料布盖严,堆闷4~6小时备用。
五、生料地栽
1.挖低畦 一般头年秋季挖好,畦深12~15厘米,宽40~45厘米,长自定,畦底成龟背形。
2.处理畦底 为防地下害虫吃料,先将畦底清理干净,用呋喃丹等残效长的杀虫粉剂覆畦底一薄层,然后上面覆2厘米厚的潮湿土,踩实,再在畦底上撒一薄层白灰(生石灰)以杀死或抑制各种有害菌类,若畦子失水干燥,一定要先灌足水,然后再进行上述处理。
3.下料播种 播种前,预先把栽培种掰成指肚大小碎块,放在预先消好毒的盆中备用。同时把已拌好的培养料装入编织袋运到栽培场。按每平方米5袋栽培种比例下种,每袋栽培种1250克左右,还要留1/3菌种封面。畦内培养料厚10~12厘米,边下料,边拌种,拌种时要戴上已用0.5%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过的无菌手套。-后用木板将料搂平,将剩余的菌种播下压实,上面覆膜,膜上再压4~8厘米厚潮土,土 要中间厚两边薄。5月初气温骤然上升时,还应在畦上覆稻草帘遮荫。
4、发菌管理 主要是保护覆土的湿润状态,干时要及时浇水,4月下旬到5月初,气温急速升高,这时要做好畦上覆稻草帘遮荫、保湿等管理,严防烧料。5月中下旬,要选2~3个观察点,勤观察菌丝长势,若发现培养料的2/3已被菌丝吃透,为时,就应该撤去覆土,打开薄膜,再将薄膜盖回原处,两边用砖压好,砖与砖之间不留缝隙。严防风把薄膜刮走和风大抽干料面。去土后菌丝吸收到充足氧气,分解基质能力增强,1周左右菌丝就可以吃透整个培养料,形成菌块,此时畦上要立即搭小拱
棚,覆上稻草帘遮荫。
5.转色管理 去土以后,一定要保持菌块湿度,除非在闷热天气的中午掀膜1~2小时外,其余情况不许掀膜,自始至终覆盖在畦面上,保持菌块湿度。5~6天后,随着气生菌丝的加长,颜色由浓白逐渐转为淡红色,此时可在晴天去膜通风,由每天通风30分钟逐渐延长到2个小时。大约经过20天的管理,菌丝转为棕红色,此期间若料面存积水,应扎眼放掉。若菌块吐黄水,要用无菌纱布吸干;若菌膜干燥,应用喷雾器喷水,并覆塑料薄膜保湿,促进转色。
六、出菇管理
为拉大昼夜温差,晚间去膜,白天覆膜,保持遮荫帘湿润。降低遮荫帘高度使之距畦面20厘米,以增加空气相对湿度达85%左右。当菌块表面出现白色或黄色小裂纹时,表示香菇原基已经形成。这时每天喷水3~4次,出菇后4~6天采收,可采收3~5茬,直到9月中下旬,气温降低后不再出菇。冬季覆土10厘米厚越冬,春季5月初还可出一茬大花菇,质量较优。每亩地的经济效益均超万元。

 

竹荪生料栽培速生高产秘决

 竹荪栽培能否获得速生高产优质的效果,取决于“一种、二料、三管理”。但同样的菌种品系,配料与管理方法不同,其产量与品质又有很大差异。根据近年来我所栽培的实践经验,要夺取速生高产归纳有“八条秘决”。
一、选好当家品种
目前竹荪菌种复杂,代号混乱,栽培时选好当家品种必须选用D一古优1号长裙竹荪菌种。其特征:适应性广,抗逆力强, 菌蕾密度厚,产量高,朵形挺拔高大,裙长落地,产品符合出口要求。接种后60天可收成,每平方米当年可产竹荪干品250-350克, 产值20-30元,是省内外公认适宜生料栽培速生高产的理想菌株。
二、合理取料配方
栽培竹荪的原料十分广泛。杂竹、毛竹、芦苇、棉籽壳、麦秆、黄麻秆、甘蔗渣、杂木枝桠、碎屑、木片、农作物秸秆等任选一种或混合栽培均可。原料要晒干,竹木切成5—6厘米小段,或把整条竹杆锤压破裂,然后按l00市斤料加入石灰3一4两,浸泡2—3天,捞起清水反复冲洗到PH值7以下,才有利于菌丝生长。
培养料配方:(1)杂木片60%、杂竹及枝叶30%、芦苇l0%;(2)竹料50%、杂木枝桠30%、豆秆或芦苇20%;(3)竹枝竹叶30%、黄麻秆25%、杂木片30%、甘蔗渣或玉米芯15%。培养料含水量65—70%。 、
三、妥善整理场地
室内、林地、房前屋后、大田均可。野外场地应选择向阳通风,排水良好的田地、缓坡地,有腐殖质的场地-为理想。先将场地开沟排水,清除杂草及稻头,土层挖深10厘米,晒白待用。栽培时应撒1605农药粉剂以防白毕蚁及虫害,然后开始整地作畦。整个场地应设遮阴棚,方法如同野外袋栽香菇的形式, 光照要求“四阳六阴”有梅花点的散射光。
四、适时堆料播种
播种季节:春季、低海拔地区2-4月,高山地区3-5月,秋季9-11月。播种方法:菇床→堆料5cm→菌种→堆料10cm→菌种→堆料5cm→覆土2-3cm。
每平方米用干料25公斤,菌种5瓶。播种堆料后盖好薄膜、保温保湿。也可以把压破浸泡后的整条竹子直铺菇床上,再堆入木片等混合料,然后播一层菌种,继续堆一层料,形成二料一种,上面覆土罩盖薄膜。
五、掌握科学管理
竹荪播种后至出菇这阶段的田间管理,必须掌握好三个阶段的管理关键(1)发菌期:播种后覆盖好薄膜,每天通风一次50次钟。25-30天内不要喷水,如表土干燥,可喷水至土壤湿润即可。温度掌握在23—28℃之闲,超过30℃揭膜通风; (2)菌蕾期:接种30天后菌丝爬上畦面,并形成苗索,尖端扭结菌蕾。此时注意晴天喷水哇床,相对湿度保持80一85%,温度22一30℃-适。(3)出菇期:60天左右子实体形成,加强喷水,保持湿度90一94%,温度2C一35℃均适应, 以22—30℃出荪-好。
六、讲究采收加工
从破蕾到撒裙,均在每天上午8—1 2时,抓紧采收,过期孢体自溶。当天采收立即曝晒,阴雨天可烘干。-理想的是脱水机干燥。干品易回潮,双层塑料袋包装,放入变色硅胶吸潮,防止变色。
七、栽培种培养基配方
(1)杂木屑50市斤、棉籽壳25市斤(或竹粉也可),麦皮25市斤、石膏粉3市斤、白糖2市斤、磷酸二氢钾2两;
(2)杂木屑70市斤、麦皮30市斤、石膏粉3市斤、白糖2市斤、磷酸二氢钾2两。料与水比例l:l.2。上述配料一次可制栽培种300瓶左右。
八、认真防治病虫害
生料栽培竹荪中,首先把好原料消毒关;山野场地防治白蚂蚁,可用1605、666粉、呋南丹等农药撒施,蚯蚓可用茶籽饼泡水,喷洒杀除。播种堆料后常发现红蜘蛛,可喷1:100倍的乐果和石硫合剂消灭;蛞蝓,晚上8—9时人工捕杀。发菌期喷水勿过量,以免霉烂;菌蕾期注意通风,避免子实体畸形。

  
榆黄蘑栽培技术

榆黄蘑又称黄金菇又称金顶蘑,本所1998年引自福州,进行筛选培育,并对培养料配方,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等进行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榆黄蘑形态特征
子实体丛生或单生,菌盖漏斗形、直径3—12厘米,草黄色至金黄色,光滑肉质、菌褶白色、稍密、不分叉,狭窄至稍宽,与菌柄延生菌肉白色,有菌香味,可口;菌柄长2—10厘米、粗0.5—1.6厘米偏生。白色至淡黄色,基部相连孢子圆柱形。五色、光滑,7 5—9,5微米x2-4微米.孢子印白色:
榆黄蘑食味鲜美.香甜可口,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是美味食用菌之一,因色泽金黄、艳丽美观受消费者青睐。
二、生物学特性
1.温度。榆黄蘑菌丝对温度适应范围为5—30t,菌丝生长的-适温度为10—26℃,子实体生长为16—26℃,-适22℃,属中高温型,出菇无需温差刺激。
2.湿度。菌丝培养料含水量以60%一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为90%一95%,生长阶段~285%一90%为适宜。
3.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更快。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散射光,150—600勤克期,子实体生长有趋光性。
4.空气。榆黄蘑属好气性菌类,苗丝生长阶段C02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菌丝的生长,袋中C02浓度含量逐渐上升,能刺激苗丝生长,所以苗丝生长阶段,对空气要求不甚严格。原基形成需要充足的C02,才能使菇蕾生长正常。
5.pH值。生长阶段pH值范围4—8,-适为6.5,pH值4以下,8以上出菇有困难,出菇时-适pH值6.0—6.5:
6.营养。榆黄蘑是一种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的食用菌,栽培时需要丰富的c(碳)源和N(氮)源,特别是N源丰富时,苗丝粗壮洁白生长速度快,子实体产量高。
三、栽培技术
1.栽培季节。榆黄蘑出菇-适温度22%,从制袋接种到出菇需50—60天,宁德地区栽培安排在春季2月一3月制袋,4月一5月份出菇;秋季8月一9月制袋,9月一10月份出菇。
2.菌种制作。母种采用PDA培养基,置T25%恒温箱培养10—13天,能长满试管;原种栽培种可用普通木屑麸皮培养基,或棉籽壳添加麦麸培养基,也可用麦粒做培养基。一般原种、栽培种在25%下培养30---35天可以长满瓶。
3.原种和栽培种配方:A:麦粒67%、木屑30%、碳酸钙3%、含水量50%一55%。B:木屑78%、麸皮20%、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55%。C:棉籽壳78%、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含水量60%。
4.栽培培养料配方。A:玉米芯78%、玉米粉20%、石膏粉1%、过磷酸钙1%、含水量60%一65%,pH值6.0—6.5。B:棉籽壳47%、木屑30%,麸皮18%、蔗糖1%、碳酸钙1%、含水量60%——65%,pH6.0——6.5。
5.制袋接种。栽培袋制作与猴头菇、平菇栽培袋相似,选择17厘米x 35厘米x 0。005厘米的低压聚乙烯或高压聚丙烯塑料袋均可。拌料装袋,灭菌,接种按常规。
6.栽培场所。选择干净通风的房间或蘑菇棚均可用于栽培,床架以坐北朝南排列,有利遮光、通风的菇房均可。
7.发菌管理。接种后,在室温23—25℃湿度70%以下的培养室中培养,保持室内黑暗清洁,通风不宜过频,料温25--27"C时生长-好。经过30—35天培养卤可满袋,搔菌后转入出菇房。
8.出菇管理。解开袋口或拔出袋口棉塞后,竖直排放于床架上,上覆盖报纸保温保湿使菇蕾萌发。室温保持18—22℃,湿度90%一100%,增加光照及通风,5—6天后菇整齐发生时,湿度控制
为85%一90%,12—15天即可采收。
9.采收与加工。榆黄蘑可鲜销成烘干后储藏待销。当菇盖漏斗状,孢子尚未弹射时为采收期,产量高,质量好。采收前一天应停止喷水,适当减少菇体所含的游离水,有利于延长鲜菇的货架寿命和提高烘干后的菇体品质。第’—潮菇采收后,清理料面,同时清弃污染菌袋,调节好菇房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线,经IO一15天,又可长出长二潮菇。由于第一潮菇采完后,菌袋已明显变轻,应及时补充菌袋水分或营养液,促使第二潮和第三潮菇的产量和质量。

 

 


大杯覃生物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


大杯覃又名猪肚菇、大杯伞,子实体出土时成棒状,后逐步分化成菌盖和菌柄,所以又叫笋菇。属大型肉质伞菌,菌柄中生,菌柄表皮厚且韧,中间肉质,菌盖平展成伞状,有菌褶。该菇一般5—10月发生于林中及草地上,子实体单生或群生,具有木腐生和土生的特点。我市新罗区食用菌试验站1999年从野外采摘后进行组织分离栽培,现已获得成功。据三明质检所分析,子实体中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矿质元素钴、钼、锌等,其中异亮氨酸、亮氨酸的含量居于食用菌之首,蛋白质的含量与香菇、金针菇相当,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食用菌。
1生物学特性
l.1 温 度 菌丝生长为中温型,适宜温度15~35C,-适26—28C;子实体生长温度为23~32C,属中偏高温型。
1.2 湿 度 对培养料的湿度要求60%~65%,菌丝体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为70%,子实体生长阶段的空气湿度为80%~90%,覆土层湿度为21%~22%。
1.3 pH 菌丝生长和出菇均喜欢酸性环境,菌丝生长以pH5.0~5.5为宜,灭菌后菌袋pH5.1~6.4,覆土材料以pH6.5左右为佳,不宜使用碱性土壤覆土。
1.4 空 气 大杯覃为好气性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生长需要新鲜空气,但在原基形成时需要一定C02刺激。
1.5 营 养 大杯覃生长需要充足的氮源,能利用葡萄糖、蔗糖、淀粉,但不能利用乳糖,能利用氨态氮和蛋白胨,但不能利用硝态氮,氮源相对充足有利于提高产量。利用木屑、棉子壳、蔗渣、稻草、麸皮等原辅材料进行栽培可满足对氮源的需求。
1.6 光 照 大杯覃的产量、质量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直射光和过强光照会抑制子实体的形成。
2 形态特征
在PDA培养基上大杯覃菌丝生长较快,菌丝不浓密,呈同心形,细弱,棉絮状。在栽培袋的培养基中菌丝显得较为粗壮。子实体的生长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棒形期。原基形成期,需对菌棒进行覆土、盖膜或塑料袋不拔棉塞等措施,提高C02的浓度,刺激原基形成;②针形期。原基分化期,开始形成菌盖、菌柄、菌褶等器官;③杯形期。菌盖迅速生长发育,菌肉增厚,子实体成漏斗状或高脚酒杯形,商品菇应于此期的后期进行采收;④成熟期。菌盖完全伸展,菌柄皮增厚,同时释放大量孢子。
3 栽培技术
3.1 季节安排 根据子实体对出菇温度的需求,以气温在23~32℃的季节往前推40天为制袋生产季节,我市一般以4~9月为生产期。
3.2 菌袋培养 配方为:①棉子壳39%,木屑40%,麸皮20%,石膏1%;②棉子壳40%,木屑30%,麸皮14%,玉米糠5%,石膏1%;③棉子壳30%,木屑30%,稻草19%,麸皮20%,石膏1%。一般选用17cmX33cm的聚炳烯或聚乙烯塑料袋装袋,全脱袋覆土栽培也可按制作香菇菌棒一样制作菌袋,按常规装袋法,采用高压或常压灭菌。按常规方法在26C℃下培养,约3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袋。
3.3 排场出菇 出菇可在室内、外进行半脱袋或脱袋出菇两种模式,室内栽培应以水泥地面为好,室外栽培应象栽培香菇一样搭盖荫棚,简易菇棚应制作小拱棚,备好覆盖用塑料膜,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淋菌棒。
3.3.1 半脱袋出菇 拔去菌袋棉塞,打开袋口,清除表面原基,竖直排放于地面或菌床架上,菌袋间距约2cm,然后将消毒好的土壤(沙质壤土、泥碳土或火烧土,经太阳暴晒2~3天后,喷上2%甲醛溶液,并用塑料膜覆盖进行密闭薰蒸消毒2~3天,然后摊开散去甲醛味备用)。撒人菌袋内,厚约5cm,剪
去或卷下高于覆土的塑料袋,15~30天开始出菇,温度较高时可在10天后开始出菇。
3.3.2 全脱袋出菇 剥去塑料袋将菌棒排放于地面,袋间距1~2cm,菌棒间用土填充,然后进行表面覆土,厚约5cm,然后洒一遍水,并对露出菌棒的地方进行补土,进入出菇管理。全脱袋出菇可使养分较为集中,有利于提高子实体的产量和质量。
3.3.3 出菇管理 原基形成前适当减少通风换气,提高C02浓度,刺激原基形成,同时增加喷水次数,保持土壤湿度为22%左右,空气湿度为85%左右,室内或棚内温度在23~32C,经7~15天原基形成露出土壤表面。此时应力口大通风换气和光照强度,确保子实体的质量和产量。
4 病虫害防治及采收
菌棒病害一般以菌袋培养时期发生为主,在菌袋增减阶段应注意培养室的消毒和加强通风换气,并经常检查,及时清理污染菌袋。在制作菌棒时,选择质量较好的菌袋,彻底灭菌,搬运过程中小心轻放,以防破袋和棉花塞脱落引起污染。
危害大杯覃的害虫主要有螨、蚤蝇、眼菌蚊等。主要防治方法是彻底清洁环境,严格选择和消毒覆土材料,门窗安装防虫网,防止成虫飞人产卵,在害虫发生时可采用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方法,一般不使用农药。
在子实体长至杯形期的后期或成熟期前期为采收适宜期。采收方法可用利剪在菌柄靠土壤的基部剪下子实体,然后进行分级包装,上市销售。子实体采收完后,应及时清理遗留在土壤中的菌柄基部(菇脚),若发现土壤中有孢子散落,应及时清除覆土,重新覆新土。采收结束后,,停止喷水2~3天,然后转入下一潮菇管理,经25天后可采收第二潮菇,一般可采收3~4潮,生物学转化率可达80%~120%。

 


灵芝栽培技术

学 名:Ganoderma lucidum (Leyss.ex Fr.) Karst.
英文名:Ling zhi、Reishi.
俗 名:红芝、赤芝、丹芝、仙草、瑞草。 分类地位:灵芝隶属于担子菌纲、多孔菌目、灵芝科、灵芝属。
灵芝,是我国传统的真菌药物,通常人工栽培的灵芝品种主要是赤芝。灵芝做为传统的中药和延年益寿滋补品的历史已有千年,内销市场开拓潜力巨大,只要普及灵芝的保健作用知识,发展灵芝生产前景广阔。
在福建,目前灵芝短段木熟料栽培法,其质量较木屑栽培的灵芝为好。现将灵芝短段木栽培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一)栽培原辅材料
栽培灵芝的好树种有壳斗科、金缕梅科、桦木科的等树种。一般段木选择树皮较厚、不易脱离, 材质较硬, 心材少、髓射线发达, 导管丰富,树胸径以8~13cm为宜, 落叶初期砍伐,不超过惊蛰。砍伐后, 抽水10~12天, 随之截段,用于横埋栽培方式的段木长度30cm、竖埋的椴木长度为15cm,含水量35~42%。
(二)栽培季节的选择
灵芝属于高温结实性菌类。灵芝子实体柄原基分化的-低温度为18℃,气温稳定10~12℃时为为栽培筒制作期。短段木接种后要培养60~75天, 才能达到生理成熟, 随后入畦覆土, 再经历30~45天, 芝体才会露土。所以短段木栽培制筒时期应再向前倒推90~105天, 则为栽培筒制作期。
(三) 栽培场所设置
室外栽培场-好选择宅地附近, 选择土质疏松、地势开阔、有水源、交通方便的场所做为栽培场,栽培场需搭盖2~2.2m高,宽4.m的荫棚,棚内分左右两畦, 畦面宽1.5m。畦边留排水沟。若条件许可用黑色遮阳网覆盖棚顶(遮光率为65%), 使棚内能形成较强的散射光, 使用年限长达三年以上。
(四)填料
选用对折径15~24×55×0.02cm的低压聚乙烯筒。生产上大多选用三种规格的塑料筒, 以便适合不同口径的短段木栽培使用。将截段后的短段木套入塑料筒内, 两端撮合, 弯折, 折头扎上小绳, 扎紧。使用大于段木直径2~3cm的塑料筒装袋,30cm长的段木每袋一段,15cm长的段木2段一袋,亦可数段扎成一捆装入大袋灭菌。
(五)灭菌
随后立即进行常规常压灭菌97~103℃,10~12小时。
(六)接种
选择适销对路、质量好、产量高的品种为生产菌株,目前使用的菌株有G801、G802、G6、G8等。各级菌种需经严格的多次重复检查,确保无杂菌感染。制作方法和木腐生菌类方法相同, 采用木屑棉籽壳剂型菌种较好。培养基表面会出现"疙瘩状的突起",浅黄色,是灵芝特有的性状。段木接种时,菌种含水量略湿为好,65~70%湿度。将冷却后的短段木塑料筒及预先选择、消毒过的菌种袋和接种工具一道搬入接种室, 用气雾消毒盒薰蒸消毒。30分钟后进行操作。先将塑料袋表层的菌种皮弃之, 采用双头接种法。二人配合, 一人将塑料扎口绳解开, 另一人在酒精火焰口附近, 将捣成花生仁大小的菌种撒入, 并立即封口, 扎紧。另一端再用同样的方法接种,周而复始。随后分层堆放在层架上。接种过程应尽可能缩短开袋时间。加大接种量, 封住栽断面, 减少污染率。并使菌丝沿着短段木的木射线, 迅速蔓延。          (七)培养
冬天气温较低, 应人工加温至20℃以上, 培养15~20天后, 即可稍解松绳索。短段木培养45~55天满筒, 满筒还要经过15~20天才进入生理成熟阶段才能下地。
(八) 排场
在福建一般是清明前后, 将生理成熟的短段木横卧埋入畦面, 这种横埋方法比竖放出芝效果更好。段木横向间距为3cm。-后全面覆土, 厚度为2~3cm。连续2天淋重水。 每隔2m用竹片树起矮弯拱(离地15cm)盖上薄膜, 两端稍打开。整个栽培棚形成复式栽培棚。埋土的土壤湿度20~22%,空气相对湿度90%。
(九)出芝管理
子实体发育温度为22~35℃,倘若提早入畦,则提高地温、保持畦面湿润,以手指捏土粒有裂口为度, 宁偏干些。五月中、下旬幼芝陆续破土露面, 水分管理以干湿交替。若芝体过密可进行疏芝, 移植。并逐渐地加大通风量。使幼芝得到氧气供应。在柄顶端光线充足的一侧, 出现一个小突起,并向水平方向扩展。要注意观察要展开芝盖外缘白边(生长圈)的色泽变化,防止因空气湿度过低(<75%)造成灵芝菌盖端缘变成灰色。夜间要关闭畦上小棚两端薄膜以便增湿,白天打开,以防畦面二氧化碳过高(超过0.1%)而产生"鹿角芝"(不分化菌盖, 只长柄)。通风是保证灵芝菌盖正常展开的关键。六月份以后, 拱棚顶部薄膜始终要盖住, 两侧打开, 防止雨淋造成土壤和段木湿度偏湿。 25℃子实体生长较慢,质地较密,皮壳层发育较好,有光泽,变温不利于子实体分化和发育,容易产生厚薄不均的分化圈。六月中、下旬,为了保证畦面有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往往采用加厚遮荫物。在子实体近成熟阶段湿度略降低,始终保持空气清新。 菌盖沿水平方向一轮轮向外扩展,呈肾形。当菌盖周边的白色生长点消失时,菌盖扩展停止,菌盖充分展开, 此时菌盖外沿依然继续加厚,当表面呈现出漆样光泽,成熟孢子不断散发出(即菌盖表面隐约可见到咖啡色孢子粉)时, 便可收集孢子或采集子实体。尽量减少振动。管理得当, 7~10天从修剪的断面上又重新出芝。
(十)采收与干制
当菌盖不再增大、白边消失、盖缘有多层增厚、柄盖色泽一致、孢子飞散时采收。采收后的子实体剪弃带泥沙的菌柄,在40~60℃下烘烤至含水量达12%以下。用塑料袋密封贮藏。

 

 

 

 

 

 

 

 

 

  

 

 

 

 

 

 

 

 

 

 
下一篇:[14-03-26] 食用菌珍稀品种栽培技术
上一篇:[14-03-26] 灵芝栽培技术
六安市金土地农业科普示范园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 Reserve 皖ICP备12001819号-2
qq:895510565 微博:金土地农业科普示范园
地址: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三十铺镇凤凰现代农业园区 联系电话:0564-3848110
培训咨询:158 0564 1988曾春桃老师 陈全勇 总经理手机:13955179088
关键词:食用菌培训|冬虫夏草加盟|无土栽培技术|石斛种植加盟|金线莲种植技术|蘑菇种植培训|羊肚菌种植培训|天麻种植培训|组培技术培训